與同學們談地理
學生:分組進行活動
一組 按照教材中的要求,模擬“海邊看船”,把自己的體驗記錄下來。如果有同學到海邊親身體驗過,也可以交流一下。還可以做一個對比小實驗:把紙船在桌子上推移,平視紙船,看到船的部位有沒有變化?
二組 圖1.4是一幅月食照片。古銅色的部分是地球的影子。注意觀察古銅色影子的邊緣,可以看出它呈什么形狀?(弧形),推測這和地球的形狀有關系嗎?
三組 討論為什么“站的高就看得遠”?這和地球的形狀有關系嗎?如果大地是平面的,不是球面是不是也這樣?
四組 你打算用哪個事實說明地球是球體?
小組活動小結:
一組學生: 站在海邊,遙望遠處駛來的船只,總是先看到桅桿,再看見船身;而目送離岸的船只總是船身先消失。并試圖畫圖解釋。
二組學生: 發生月偏食時,地球擋住一部分日光,使地球的影子投射在月面上,就像給地球照鏡子,使我們看見了地球的球體形狀。
三組學生: 如果地面是平的,站的高和低看到范圍應該是一樣的,正因為球面的彎曲的才“站得高看得遠”,并畫圖說明。
四組學生: 暢所欲言,各抒己見。
教師:通過大家的爭論,我們知道了證明地球是球體的一些事實,你覺得哪些最有說服力?
學生: 麥哲倫環球航行(結合閱讀材料)。
人造衛星拍攝的地球照片。
教師: 從人類對地球形狀的認識過程中,你感悟到了什么?
學生1:通過人類探索地球形狀艱難而漫長的歷程說明。
學生2:任何一個真理的發現都不是輕易而舉的,需要付出艱辛和努力,甚至以犧牲生命為代價。
學生3:科學技術是檢驗真理的最終方法。我們要從小樹立科學的世界觀,樹立為追求真理鍥而不舍的精神。
承轉 借助先進的科學技術,現在人們不僅認識了地球的形狀,而且精確測量出了地球的大小。
2 地球的大小
教師: 多媒體展示地球的大小。
學生: 讀圖1.2,說明地球有多大:
地球的平均半徑為6371千米,地球的表面積為5.1億平方千米,地球周長為4萬千米。
學生指圖說明。
教師:補充資料明確地球并不是正球體,是兩極略扁的不規則球體。
承轉 地球是人類的家園,人們在這個家園中生活,需要了解它的全貌,但是地球太大了,要了解它,就必須借助地球儀。
【地球的模型──地球儀】
活動一 觀察地球儀
教師:1地球儀上有什么?
2地球儀和真實的地球一樣嗎?
學生:觀察地球儀結合圖1.5、1.7小組進行討論,認識地球儀的特點。
師生共同總結:
(1)地球儀是地球縮小的模型。
(2)地球儀上有一些在地球上實際并不存在的,用于確定地理事物方向、位置的經緯網和經緯度。
(3)地球儀上還有一個能使地球模型轉動的地軸,而這個地軸在地球上卻沒有。
教師:出示問題,請判斷
(1)地球上真的有經線、緯線和地軸。
(2)地球儀設計時可以隨便傾斜。
(3)地球儀能夠反映地球的真實現狀。
(4)地球和地球儀一樣是標準的圓球。
學生:判斷并說明理由。
活動二 制作地球儀
學生:嘗試自己動手制做地球儀,分小組利用乒乓球制作簡易地球儀,在教師指導下更好的認識地球儀。
【課堂小結】
師生共同總結本節課的學習內容。
【鞏固與運用】 略
第二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