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同學們談地理
教師:點撥,協助。
學生:積極探索,交流互動,完成學習任務。
課堂小結:
總結本節內容,利用板書總結。
板書設計
一、認識地球的形狀和大小
天圓地方──天如斗笠,地如覆盤──球體
直覺 臆想 證實
二、地球儀──地球的模型
三、經線和緯線(列表)
緯線(圈) 經線(圈)
形狀特征 圓圈 半個圓圈
指示的方向 東西 南北
長度的分布 赤道最長向兩極縮短。 相等
標度的范圍 由0°緯線向南北各分作90°。 由0°經線向東西各分作180 °。
度數的變化規律 北增北緯,南增南緯 東增東經,西增西經
相同度數的區分 s : “南緯”
n : “北緯” e : “東經”
w: “西經”
零度線的確定 赤道(即0°緯線) 本初子午線(即0°經線)
劃分地球半球的界線 赤道 以20°w 和160°e
東西半球的判定方法
四、經緯網——定位
課堂訓練:
填表并尋求判斷的規律
a b c d e
經度
緯度
南北半球
東西半球
解析:
第二節 地球的運動
課程標準:
1. 用事實分別說明地球自轉、公轉及其產生的地理現象。
2. 用地球儀演示地球的自轉和公轉。
3.比較不同季節正午太陽光下物體影子的長度。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 知道地球自轉和公轉的主要特征。
2 理解地球自轉與公轉引起的地理現象。
3 利用圖表說明五帶的界線及特點。
過程與方法:
1.用地球儀示地球的自轉和公轉,并解釋其基本的運動規律。通過游戲活動理解地球運動的特征和意義。
2.用簡單的工具正確演示晝與夜,以及晝夜更替。
3.利用圖或親身體驗,比較分析二分二至日時太陽照射情況的差異,說明四季的變化。
情感 態度 價值觀:
1、 通過介紹地球運動的形式和規律,激發學生學習地理的興趣。
2、結合生活實際學習生活有用的地理,對學生終生發展有益的地理。
教學重點
1地球自轉和公轉的主要特征。
2 地球自轉與公轉引起的地理現象。
3 五帶的界線及特點。
教學難點
1理解地球運動的地理意義
2分析晝夜長短變化的原因
3五帶的形成
教學方法
根據文字圖片資料分析,運用直觀教具演示,參與教學游戲,合作學習等
課時安排:3課時
第一課
教學過程
導入
結合生活經驗,閱讀材料“是天轉還是地轉”?明確地球運動的特點。
【地球的自轉】
活動一:演示地球自轉
教師:出示資料,提出問題:
1. 地球沿什么方向繞地軸自轉?自轉一周是多長時間?在北極上空俯視,地球呈順時針方向旋轉,還是呈逆時針方向旋轉?若在南極上空俯視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