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級歷史上冊教案全集
區域內容 秦嶺—淮河以北 秦嶺—淮河以南
1月均溫
年降水
干濕狀況
耕地類型
主要農作物
民居特色
飲食習慣
交通工具
【講述】通過學習我們知道了各地的人們由于當地的自然環境的特定性決定了該地特定的生產生活方式,我們應該遵循自然規律,因地制宜進行不同是生產和生活方式。這些方式各有各的特長和優點,我們應該尊重不同地區人們的風俗習慣、生產生活方式。
【課堂小結】氣候的差異導致民居、飲食、交通等等的不同。
【課堂練習】“好吃不如餃子”東北餃子店,在老家河北秦皇島開第一家店時生意就非常火爆,1998年落戶南昌時,經營場面和秦皇島一樣火爆,一時間,南昌市興起了一股“餃子熱”。但是,沒過多久生意便漸漸冷淡下來,漸漸發展到今天的門可羅雀。老板百思不得其解。同學們能不能告訴老板這是為什么嗎?
【課外作業】填寫本課的填充圖冊。
第四單元:
第五課:干旱的寶地
一、教學設計
1.課堂教學應當給學生留出充足的自主活動時間和空間,因此教學設計應是開放的、多維的,教師要創設情景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引導學生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真正成為學生學習的促進者和引導者。
2.教學的直觀性原則要求學生通過對具體的事物和現象直接或間接的感知,形成鮮明、確切的印象,加強對所學內容的理解。
二、學習目標
1.了解新疆的自然環境和優勢,深刻領會人類在利用自然資源的同時更應保護資源,做到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
2.了解絲綢之路。
3.了解在干旱地區,水是生命的源泉;是否科學合理的利用水資源,是干旱地區人民生存與發展的關鍵。
三、學習重點和難點
學習重點:水是生命之源。
學習難點:人類應合理利用自然資源。
四、教學過程
(新課導入)播放“北京申奧”“中國足球進入世界杯”“中國加入世貿組織”“神舟四號”火箭發射成功等錄像片段。
師:對中國人來說,喜事可真不少,誰能給大家講講都有哪些可喜可賀的事情?
生:北京申奧成功,中國足球第一次進入世界杯。
生:中國加入世貿組織。
師:對,XX年12月,中國正式加入世貿組織,加入世貿組織后,中國經濟將進一步融入世界經濟發展的大潮中,其實我們中國人早在西漢就是以絲綢之路為紐帶,走出國門,與許多國家進行經濟文化交流,下面就讓我們伴隨著如歌的駝鈴聲一起去尋訪絲綢之路……
(展示北京沙漠駝隊,絲綢之路路線圖。)
師:公元前138年和119年,漢武帝兩次派張騫出使西域,張騫帶領使者從長安出發經河西走廊到今天新疆,經過西亞再到歐洲,開辟了貫穿東西方的陸路通道。從此商人、使者頻繁往來于中原和西部地區!中國的絲綢和絲制品運往歐洲或更遠的地方,這條通道竟獲得了“絲綢之路” 的美稱。想像一下,假如你們就是絲綢之路上的一支運輸隊,會遇到哪些問題?你怎樣解決?
生:沒有現代化的交通工具,只能靠駱駝……
生:沿途大多數是沙漠戈壁,很少有人居住……
生:冬天寒冷,夏天炎熱,干旱少雨……
生:缺水是最大的問題,你可以通過飲天山雪水來解決。
師:生活在這的最大感受是冬天冷,夏天熱,干旱少雨,四季分明,春秋兩季風沙天氣多,所以古代人民發揮聰明才智,發明了獨特的灌溉工具──坎兒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