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級歷史上冊教案全集
【提問】文獻資料:司馬遷對長城的記載,反映的是什么?(長城的防御作用。)
【提問】實物資料:城磚,反映的是什么?(反映了當時經濟發展的情況。)
【總結】這三種不同的資料,是從三個不同的角度對長城的評價。反映的是長城的不同側面。
【提問】孫中山對長城的評價是怎樣的?(充分肯定了長城的防御作用。)
【提問】魯迅的描述,反映的是什么?(反映的是徭役的殘酷。)
【提問】那么究竟應如何看待長城呢?(我們應把口述資料、文獻資料、實物資料結合起來,這樣才能更全面的看待長城。)
【總結】可見,口述資料可以彌補文獻資料的不足,實物資料可以驗證文獻資料記載的真實性,糾正文獻記載的錯誤,還可以填補文獻記載的空白。所以說:三種資料對我們認識歷史都是十分重要的,他們之間相互聯系,缺一不可 ,只有合理的運用這三種資料,才能還歷史的本來面貌。
訓練學生判斷三種資料。(過程略)
【提問】我們運用資料來解決實際問題呢?下面我們就來分析一個案例。長期以來我國的河北、河南、山東、江蘇、安徽等許多地方都有“問我祖先來何處,山西洪洞大槐樹”的說法。這是怎么回事呢?
【敘述】傳說山西省洪洞縣有棵大槐樹,官府曾把人們騙到哪里,然后又強迫他們遷到其他地方居住。所以,許多地方的人都說自己是大槐樹那個地方的子孫。河北有一位同學的父母告訴他,他們的祖先就生活在大槐樹下,這位同學想證實一下,請大家幫助他。
【提問】在《明太祖實錄》和《明成祖實錄》中記載,在山西洪洞縣城西的大槐樹下共進行了十八次大規模的移民,而上百萬山西省的移民都經過設在洪洞大槐樹下的移民機構被遷往全國十幾個省區和400多個縣市,那么,是什么原因使明朝政府進行大批移民呢?然來,元末明初,由于中原地區戰亂頻繁,人口急劇減少,土地荒蕪。據史料統計,當時河北、河南、山東三個省加起來的總人口還不及山西一個省的人口多,所以,明朝的統治者為了休養生息,為了富國強民,所以明初的朱元璋就做出了一樁決策,主要就是從山西向河北地區,中原地區大量移民。
【總結】一棵大槐樹,魂系千百代,如今,始于漢代的古槐已不復存在,但發生在古槐下的大規模移民活動,卻永遠烙進了古槐樹下移民后裔的心目中。經過數百年的發展演變,洪洞大槐樹已成為一種根的符號,一種家的標志。
【展示】大槐樹公園圖片。
【總結】所以,這些傳說雖有虛構的成分,但卻是反映了當時社會的一些情況,表達了人們被迫離開故鄉的痛苦,以及他們對想象中的家鄉的思念。這些傳說雖然并不等于歷史,但卻能告訴我們老百姓是怎樣看待歷史的。
【總結】事實上,研究歷史并不容易,過去的事情畢竟一去不復返了,我們不可能去重溫一遍歷史。因此要了解歷史,必須依靠歷史資料,包括文字資料、實物資料和口述資料。
【承轉】根據史料記錄的不同方法,可以把歷史資料分為第一手資料和第二手資料。
【板書】第一手資料、第二手資料
【敘述】在文字、實物和口頭資料中,由當事人根據親身經歷寫成的資料、又同時代的或者距離那個時代較近的人記錄下來的歐資料,都是第一手資料。后人寫的歷史著作都屬于第二手資料。
【提問】上述討論過的資料中,哪些是第一手資料,哪些是第二手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