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級歷史上冊教案全集
(展示《坎兒井示意圖》。)
師:同學們都見過坎兒井嗎?請仔細觀察這幅圖,講講坎兒井的形成原理、優點及其主要分布地區。
生:原理:略……
生:優點:略……
師:炎熱干燥,沙漠連綿的惡劣環境不但沒有熄滅人們生存下去的勇氣,反而激發了人們的創造力。為了讓有限的自然資源得到充分的利用,勤勞智慧的人們發明了坎兒井,天山冰雪融水通過坎兒井滋養林草,灌溉農田,給干旱地區帶來了勃勃生機。大家想一想,這里的環境自古以來就是這樣惡劣的嗎?據說這里曾經湖水充足,商旅云集,市場繁榮,而今卻成了一片荒漠、鹽澤,繁華多時的樓蘭古城為什么銷聲匿跡了呢?
(展示《新疆地圖》。)
生:亂砍亂伐,不注重環境保護。
生:地形影響氣候,地形以山地和盆地為主,沙漠分布廣。
生:因為海拔高,所以氣候寒冷,因為離海較遠,所以干旱少雨,沙漠廣布。
師:因此,人們不僅要改變惡劣的自然環境,還要充分利用自然資源,更要保護好自然資源,使人類與自然資源和諧發展。坎兒井孕育了獨具特色的綠洲農業,坎兒井是綠洲的生命之泉。
(展示三組圖片:(1)棉田、瓜果;(2)煤礦、金礦、鐵礦、油田、風力發電;(3)魔鬼城、天山、回王墳。)
師:一幅幅美麗的畫卷,顯示了我區經濟發展的生機與活力,那么我區經濟發展有哪些優勢呢?
生:土地資源,礦產資源,天然氣。
生:草地資源,旅游資源。
師:雖然有資源優勢但同時也存在影響經濟發展的劣勢,只有把生態環境的保護、基礎設施建設、科技教育和資源開發有機的結合起來,才能促進經濟發展,你認為采取那些具體措施才能合理的開發我區自然資源的優勢?
生:退耕還林,退耕還草,植樹造林,防風固沙。
生:節約用水,采取滴灌技術。
生:西氣東輸,西電東送。
師:非常好,大家從不同的角度為家鄉獻計獻策,西部大開發的號角已吹響。再造一個山川秀美的西部,新疆首當其沖!同時也為我們提供了再次向世人展示自己巨大魅力的機會。想像一下:家鄉的未來是什么樣,請你用動人的詩篇或美麗的畫卷描繪家鄉的明天。
(最后在《走進新時代》的歌曲中結束此課。)
五、教學體會
學生主體原則的基本原則是從尊重學生自主性出發,變被動學習為主動探究,充分發揮學生在學習中的主體作用,在學習上重視過程的體現和自由個性的實現,以求得課堂教學的最佳效果。主體比較教學模式強調以學生發展為本,即培養學生的自學習慣和運用所學知識的應變能力,學生由被動地接受教育轉化到主動地對不同學習內容的理解與尋求。因此使整個學習內容在教師指導下成為具體化的對象,就能增進學生觀察、分析、交流的主體意識,使學生真正參與到主動學習進程中來。
在整個學習過程中,教師的設疑必須體現“主體性”,教師要對學生的學習起到“主導”作用,而這種作用主要靠提問體現出來,這對學生分析問題、探究問題以及創新思維起至關重要的作用。所以問題的提出不是武斷地將學生的思路強行與自己的思路進行連接,而是將問題設計在學生的“最近發展區”(教師要促進學生的發展,必須在學生現有的認知系統上進行發展,而學生在課堂上的認知系統就成為他們以后逐步提高的“最近發展區”)。即設計問題要根據學生的具體情況來把握坡度,所以提問既是學生深思熟慮、又是力所能及的問題,即“跳一跳摘桃子”,促使學生產生獨立思考問題和解決問題的內在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