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級歷史上冊教案全集
培養學生的概括歸納能力
培養學生分析具體問題的能力。讓學生了解到事物發展必然性的規律
小結 教師小結本課內容 培養學生重視實踐的觀念
三、學與教的過程
(新課導入)
【敘述】在開始我們新課以前,先來考大家一個課外知識:我們知道,在好幾千年前,世界上曾先后出現過四個文明古國,它們為人類文明做出了巨大的貢獻,有哪位同學知道世界歷史上四大文明古國的名稱以及它們的大致位置,請上來在《世界地形圖》上指給大家看。
【展示】《世界地形圖》
學生上臺指出古代中國,古代巴比倫,古代印度和古代埃及的大致位置
【承轉】非常好,經過這幾個同學的努力,現在我們已經了解到這四大古國的大概位置了,那么請大家仔細觀察一下,除了古代中國以外的另三大文明古國,他們都處在哪一類地形上?所謂地形,就是指地表的形態,包括高原、盆地、平原、丘陵等。
學生通過觀察,得出結論:大多處在平原上。(注:古代印度特指印度河流域的印度河平原,是一個地理概念。)
(新課教學)
【提問】看來大家觀察得都很仔細,不錯!那么為什么文明古國大多發源于平原呢?大家能不能結合書本,從平原的特點去找找原因。
學生分析平原特點:①寬廣低平;②海拔低;③主要集中在大河兩岸和瀕臨海洋的地區。
【承轉】大家都感覺到了平原的適合居住性!那么除了平原之外,你還知道哪幾種地形呢?它們的特點是怎樣的,你可以舉出幾個例子來嗎?請大家帶著這3個問題,前后左右討論一下,我們還可以參考書里的《世界地形圖》
學生分四人小組討論后,分別回答高原、山脈、丘陵、盆地、沙漠的特點,并各自舉出地理實例。
【提問】剛才我們講到,四大文明古國大多誕生在平原地區。從各種地形的特征來看,平原是最適合遠古居民居住的。那么世界其他地方也有不少平原,比如說西西伯利亞平原和亞馬孫平原,如果這兩個平原上有大批居民居住,那么他們會面臨一些什么問題?
學生各抒己見,引導學生主要從氣候方面來思考。
【小結】對了,我們發現,西西伯利亞太冷,亞馬孫平原太熱,這兩種氣候都不適合生產力水平低下的遠古居民生活,所以,氣候也是遠古人們創造文明的一個重要的因素,人們只有在合適的氣候下,才能正常地生活和工作。正如地球的地形是千差萬別的一樣,地球的氣候也是多種多樣的。
【提問】我們來看書上圖2-11,大家發現這幅世界地圖被畫得花花綠綠色彩多樣,為什么要畫成這個樣子呢?
學生通過地圖注記得出結論:地球的氣候多樣。
【提問】接下來,我們來解決地圖下面綠框框里的兩個問題,大家也是分小組討論一下,特別要小心第二個問題:氣候包括哪兩個方面的因素。
引導學生看圖,回答。
【承轉】非常好,同學們分析得非常正確,我們描述了某一種氣候,最主要的就是從氣溫、降水兩方面入手。現在如果請你們把全球的氣候按照地理位置分為3類,你該怎么分?
學生思考回答:熱帶氣候、溫帶氣候、寒帶氣候。
【提問】對,那么我們再回到四大文明古國的話題上去,這四大文明古國都是屬于哪個氣候呢?
學生回答:溫帶氣候帶。
【小結】既不太冷也不太熱,古國的居民們在溫帶的氣候中,在合適他們居住的氣候中,創造了燦爛的文明。所以,結合天時地利的優勢條件,再加上那里的人民勤勞勇敢──也就是“人和”,因此我們說,四大文明古國的出現是必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