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級歷史上冊教案全集
活動反思 思考討論如何適應自然、改造自然 啟發組織發言 培養發散思維
三、學與教的過程
(新課導入)
【展示】介紹中國大好河山的圖片(配歌曲)。
【提問】剛才大家看到了些什么?聽到了些什么?
(新課教學)
【承轉】中國的山水和土地養育著億萬中華兒女,也孕育出了源遠流長的民族文化。今天,我們將在這優美的畫面、動人的歌聲中去了解祖國的自然環境,保護自然環境,使壯麗河山長在,燦爛文明永傳。
【展示】《中國地形圖》
【提問】(1)請同學們回憶地形的種類,看圖找一下中國有些什么地形?
學生確定中國地形多樣。
(2)我們現在生活的地方屬于什么地形區?
學生思考后回答。
【展示】本地交通、稻田、漁業圖片
【提問】請同學們一起來討論當地人民的生活、生產情況。
學生從生活習慣、農業生產、交通等方面討論。
【展示】青藏高原、四川盆地、內蒙古高原、東南丘陵等地的圖片。
【提問】其它地形區的人民是否一樣生活生產,為什么?
學生結合圖片分組討論分析,農業生產的分布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各地自然環境的制約。
【敘述】一般情況下,我們經常把山地、丘陵和崎嶇的高原都統稱為山區。
【展示】《中國各類地形面積比例示意圖》
【提問】你從圖中發現了什么?
學生確定山區面積廣大。
【展示】小明和小玲各自對山區的感受
【提問】你同意他們的看法嗎?你有什么看法?
教師組織學生分小組討論,指導學生分析對話,鼓勵學生結合旅游等親身休驗和所見所聞,發表自己的看法。
【展示】《中國地形圖》
【提問】我國的山區主要分布在哪里?目前我國正在進行的西部大開發,你愿意參與嗎?
為第三課東西差異、西部大開發作鋪墊。
【承轉】剛才我們討論了我國的地形特點,那么在家是否知道各類地形最大的一個區別是什么呢?(海拔)讓我們一起去觀察一下我國地勢的分布特點。
【展示】《中國地形圖》《沿北緯32o的地形剖面圖》。
【提問】(1)對照陸高表,青藏高原、四川盆地、長江中下游平原的平均海拔高度分別是多少?
學生讀圖回答。
(2)如果我們自東向西穿越這三個地形區去旅游,會看到地表起伏有什么變化?
。3)你能解釋“大江東去浪濤盡”,“一江春水向東流”的原因嗎?
學生自由發言,討論分析。
。ㄕn堂小結)
【提問】
。1)通過本堂課的學習,請你用一句話來概括今天所學內容或者說出你印記最深的。
(2)我們知道了地形對人類生產、生活的影響,那么你對于人類對地形環境的適應和利用有些什么看法呢?
學生結合實際自由發言。
四、 問題研討
本課的教學應突出人們在不同的地形條件下,生活和生產產生了很大的不同,讓學生充分體會到人與自然環境之間的依存關系,進而反思可持續發展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
第三課:一方水土養一方人
教材分析
本課主要介紹中國氣候的地區差異造成各地區不同的生產、生活方式,重點介紹南北和東西差異,探討如何促進地區間的合作和交流,把各地區的特色和中國國情相結合,激發學生尊重各地的特色和愛國熱情。同時,本課內容為學生第四單元的學習作了知識上的鋪墊,有承上啟下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