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盛一時的隋朝
明朝人的衣料,逐漸以棉布為主。
明政府對棉麻等經濟作物的種植實行鼓勵的政策。棉花的種植遍布南北各地。
河北、河南、山東成為新的植棉中心。
原產美洲的煙草,在16世紀晚期傳入我國福建、廣東,吸煙的人從南到北逐漸增多。
三、 技藝先進的紡織、制瓷和采礦業
①松江仍是棉紡織業的中心。(讓學生看p158“明朝松江府的印花布”)
②山西的潞綢、四川的蜀錦,名聞天下。
③ 制瓷業在明朝繼續發展,進入以青花瓷為主的時期。景德鎮居全國制瓷業首位。(讓學生看p159“青花海水行龍紋扁瓶子”)
④ 采礦業發達,采掘礦石用火藥爆破;冶煉金屬用焦炭作燃料,提高了爐溫。冶鐵中心有河北遵化、廣東佛山等。
四、 空前活躍的商品經濟
學生閱讀p160-162內容。指出:這是資本主義萌芽出現的條件。
五、“機戶出資,機工出力”――資本主義萌芽的出現
明朝中后期,蘇州,松江等地有許多以紡織為業的“機戶”。機戶擁有大量資金和幾臺至幾十臺織機,開設“機房”,雇傭幾個至幾十個工人,進行生產。
這種“機戶出資,機工出力”的“機房”,就是手工工場。機戶是早期的資本家,機工是早期的雇傭工人。他們之間是雇傭與被雇傭的關系,也就是資本主義性質的生產關系。
(講《醒世恒言》中施復夫婦的故事。)
明朝中后期的這種資本主義萌芽,只是在商品經濟繁榮的江南一帶稀疏出現。在全國范圍內仍是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占主導地位。
作業:同步訓練
課后記:
第23課 對外交往的活躍時期
教學目的:
1. 基礎知識
鄭和下西洋。華僑對開發南洋的貢獻。戚繼光抗倭。葡萄牙殖民者攫取在我國澳門的居住權。西方傳教士來華傳教。
2. 思想認識
① 鄭和下西洋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壯舉。鄭和是我國也是世界歷史上的偉大航海家。鄭和遠航,增進了我國同亞非各國的友誼。通過講這一史實,向學生進行愛國主義的教育。
② 戚繼光和他訓練的軍隊,在其他抗倭軍隊的配合下,肅清了東南沿海的倭寇。戚繼光是一位杰出的民族英雄,他的光輝業績永載史冊。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和思想品德教育。
教學重點:鄭和下西洋和戚繼光抗倭
教學難點:對傳教士來華作用的評價。
教學過程:
一、鄭和下西洋 (鄭和1371-1435年)
明朝前期,我國是世界上富強的國家。為了加強同海外各國的聯系,明成祖派遣鄭和出使西洋。
時間:1405-1433年,先后7次。
過程:經歷了亞非30多個國家和地區,最遠到達非洲東海岸和紅海沿岸。(讓學生看p165“鄭和下西洋的盛況”表和“鄭和下西洋路線”圖,豐富感性認識。)
意義:鄭和遠航,促進了我國同亞非各國的友好關系。永樂時期,西洋和南洋的許多國王、使臣和商隊,絡繹不絕的來到中國。
二、華僑和南洋的開發
早在唐朝時候,我國就有人遠涉重洋,到南洋一帶去謀生。鄭和下西洋
以后,我國人民去南洋的更多了。他們帶去了先進的生產技術和文化知識,積極投入南洋的開發和建設。明朝后期,南洋的華僑,以在呂宋、爪哇聚居的較多。華僑的辛勤勞動,促進了南洋經濟和文化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