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級品德與社會下冊期末復習匯總
31、在我國(新疆的吐魯番)盆地,流傳著“早穿皮襖,午穿紗,晚上圍著火爐吃西瓜”的說法,這是因為(吐魯番地區晝夜溫差非常大,氣候影響了人們的穿著)。
32、我國(青藏高原)地區,人們穿皮襖是“山上穿著,山下圍著”,這樣的服飾與(地形)、(氣候)有很大的關系。
33、藏族服裝的特點是(袖長)、(腰寬)、(襟大)。
34、北方冬季天氣(寒冷),人注重服飾的(保暖)性能,南方冬季氣候(溫濕),人們注重服飾的(透氣)性能。
35、20時機50年代初期,人們穿藍色、藍灰色的(干部服)、(列寧裝)、(棉大衣)。
36、20世紀60年代、70年代人們穿(灰色、藍色的制服),學生(穿草綠色軍便衣)。
37、每個(人自覺的文明)行為,是文明國家的必要條件。
38、我國地域遼闊,許多地區形成了自己的(方言)。
39、國家大力推廣(普通話),提倡使用(普通話)進行交流。
40、我們應該尊重不同地區人們的(方言)習慣,不能嘲笑別人的方言。
41、賽龍舟在(江湖上)舉行,風箏節在(山東的濰坊)舉行,哈爾冰舉行的是(冰燈節),彝族又每年一度的(火把節),(斗牛節)是侗族的傳統節日。
第二單元:農業文明的歷史發展
42、我們的生活與(農業)有著密切的關系,生活中(農業)無處不在。
43、農業包括:(農)、(林)、(牧)、(副)以及(漁)。
44、我國東北地區被深厚的黑土層覆蓋,十分肥沃,俗稱(“黑土地” ),華北平原和黃土高原基本上是(黃土地),長江中下游平原是(魚米之鄉)。
45、(泥土)是無價之寶,我們要珍惜每一寸(土地)。
46、我國雖然土地廣闊,但(人均耕地面積)卻大大低于世界平均水平。
47、土地不僅是(農業生產)的基礎,而且是(人類賴以生存)的基礎。
48、(青藏高原)是世界上最大的高原,被稱為“(世界屋脊)”。
49、云南有茂密的(原始森林)和珍貴的(動植物)。還是“(藥材之鄉)”和“(橡膠園地)”。
50、農業生產是人們從事(栽培植物)和(飼養動物)的生產活動。不同的地區,根據(土壤)、(地形)和(氣候)條件,適宜種植的農作物各有不同,也就是人們常說的“因地制宜”。
51、“北大倉”是指(黑龍江)省。
52、在我國的地理版圖上,有這樣一個自然現象:(秦嶺——淮河)一線是我國地理的南北分界線。
53、本地產的水果:(蘋果)、(梨)、(紅果)、(柿子)等,外地產的水果有:(香蕉)、(芒果)、(哈密瓜)、(獼猴桃)、(葡萄)、(桔子)等。
54、農作物的(播種)、(管理)、(收獲)有一定的時間,叫做“(農時)”。
55、我國人民在長期的勞動實踐中創造了“(二十四節氣)”,他已經有兩千多年的歷史了。
56、我國是農業大國,各種(自然災害)對農業生產造成了很大破壞。
57、農業所遭受的自然災害有(旱災)、(蝗災)、(雹災)、(水災)、(風災)和(沙災)。
58、雹災的特點是“(雹打一條線)”。
59、滅蝗通常有(藥物滅蝗)、(人工滅蝗)和(生物滅蝗)三種辦法。
60、(土地沙漠化)現象在我國的一些地區呈蔓延之勢。
61、對自然的改造和利用要(適時適度),過度(開采墾荒)會導致不良后果。
62、據統計,全國水土流失面積356萬平方千米,約占國土面積的(三分之一),每年流失的土壤50多億噸。全國沙化地面積17.3萬平方千米,占國土面積(18.2)%。受沙化影響的人口達(4)億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