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象版四年級科學下冊全冊教案2
我國幅員遼闊,地理位置適中,有豐富的太陽能資源。全國三分之二的面積全年日照在兩千小時到三千小時,日照強度比較高。比如西安地區,每年平均日照達2700小時左右,太陽日照強度每年每平方米大約為140萬大卡,每平方米面積每年得到的太陽能量相當于200公斤標準煤。因此,我國利用太陽能的自然條件是比較好的。
太陽能的利用可以分為兩大類:一是光利用,二是熱利用。
光利用,就是把太陽的光直接轉變成電能,也叫光電轉換。目前使用比較多的光電轉換電池有硅電池、硫化鎘電池和砷化鎵電池等。它們是利用半導體材料的光敏效應,直接把太陽光轉變成電能的。只要有太陽照射,就可以源源不斷地發電,因此使用起來非常方便,尤其在用電量不大、供應條件比較困難的地方,更能顯示出太陽能的優越性。光電池最初主要應用在空間人造衛星上,現在已逐漸應用于地面和海洋。
熱利用。太陽能熱利用范圍很廣,已從人民生活發展到工農業生產的各個方面,主要表現在太陽灶、太陽能熱水器、太陽能干燥器等方面。
第五單元 生活中的機械
《生活中的機械》是四年級下冊第五單元,屬于綜合探究活動單元。本單元承擔的二級目標是:“用簡單器材做簡單的觀察實驗,并做實驗記錄”。由《機械是什么》、《制造平衡》、《我能撬起地球》、《我的滑輪》四組綜合性探究活動組成。(見表5—1)
科學尊重事實,注重證據,實事求是。而科學探究活動往往需要恰當地使用工具來幫助我們了解感官所不及的事物或現象,因此本單元培養學生借助天平、杠桿和滑輪等簡單器材做簡單的觀察實驗,并記錄分析實驗數據是符合科學探究活動的基本特征。為了有效地實施此項二級目標,教材在設計和編寫時,既遵循小學生的認知特點進行循序漸進地指導與訓練,又考慮到各個探究活動之間的有機銜接。從了解機械的含義入手,引出對天平平衡條件的研究,再進行杠桿和滑輪兩種最簡單機械省力的探究,使四個綜合性探究活動之間有著整體感知、具體探究的邏輯關系。
《機械是什么》從整體入手,讓學生感知機械在日常生活和工農業生產中的應用及功能。通過“讓學生徒手完成活動和借助工具完成活動”的不同體驗,感知各種工具給人類帶來的方便,從而初步了解機械的含義,為學習最簡單的機械埋下伏筆。尋找教室內外的機械,記錄它們的運動方式與功能,既能深化學生對“機械能方便生活”的認識,又訓練了學生通過動一動、看一看,并用文字做實驗記錄的探究能力。這樣,本活動從整體感知入手,統領本單元的全局,為后面三個個體研究的順利進行做好了合理的鋪墊。
《制造平衡》是在《機械是什么》這一整體感知機械的基礎上,具體感知天平和杠桿的平衡。兩個平衡游戲的引入,使學生在濃厚的興趣中自然明白平衡需要條件,實驗需要記錄,然后順利過渡到利用杠桿尺研究等臂平衡和不等臂平衡的條件。此處出示了第一組較為簡單的實驗數據,為《我能撬起地球》中杠桿省力的研究再次做了實驗與記錄數據兩方面的鋪墊。
《我能撬起地球》這一探究活動,是在《制造平衡》這一等臂和不等臂平衡條件研究的基礎上學
習杠桿省力的原理。對于這個活動,學生已有了實驗與記錄的切身感受,教師可放手讓他們利用杠桿尺、鉤碼等簡單器材,自行設計實驗、自行記錄實驗結果、自行總結省力與不省力的各種規律,切實體驗到機械能提高我們的工作效率,能改善我們的工作環境,深切領會“阿基米德大話”的真正含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