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象版四年級科學下冊全冊教案2
《我的滑輪》這一探究活動,在杠桿研究的基礎上,通過提重物的游戲比賽,自然過渡到理解各種滑輪的功用,數據表里增添了實驗數據的分析。本課與《我能撬起地球》在能力的訓練上有著異曲同工之效。
不難看出,四個探究活動在二級目標的訓練上有著由簡單到復雜、由引導到放開的不同層面,并構成了觀察與提問——猜想與假設——計劃與組織——簡單實驗并記錄數據——交流與結論等相對完整的探究過程。(見表5—1)
為進一步體現教材與生活的緊密聯系,本單元設置了三個拓展活動(人體的杠桿、滑輪的組合、繞繩游戲與系鞋帶),力圖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能力,促進學生知識的橫向聯系和遷移。
“科學自助餐”安排了兩個內容:“阿基米德大話”和“一只手推動三桅貨船”,為學生補充了古希臘科學家阿基米德的故事,豐富了內容載體的形式,體現了科學給生活帶來的方便;幫助學生了解科學、技術與社會的關系。
本單元無論教學設計還是呈現形式,力求從兒童的視角出發,引進有趣的生活場景,多次設計兒童喜歡的游戲及比賽形式,讓他們在大量的動手操作中學會利用現成的鉤碼、杠桿尺、彈簧秤、滑輪等多種簡單的工具和自制的簡單實驗器材進行實驗、進行記錄,進而達到二級目標訓練的目標。
1 機械是什么
【要點】
了解機械,尋找身邊機械,記錄其功能,感受機械為人類帶來的方便。
【目標】
(1)能認識身邊的機械,用文字記錄身邊機械的運動方式和功能。
(2)能了解機械的發展史,利用身邊的機械解決實際的問題,體驗機械給人類帶來的方便。
(3)能使學生關注社會生活。
【怎樣進行】
(1)活動引入。不借助任何東西,能徒手完成一些活動嗎?引導學生從生活實際入手,在活動中體會徒手工作的不便。文中例舉了撕成一個圓片、打開新的盛有巧克力的緊桶蓋、將重物移到五層樓高、抱起自己的老師、提起自己、一天內到達300千米以外的地方六個活動。接著教材安排了討論:如果借助工具,怎樣才能做這些事情呢?文中例舉了利用電梯將重物移到五層樓高,用剪刀剪出很圓的紙片兩個例子。引導學生初步體會各種機械給人類帶來的方便。
教學時,教師可根據學生及教學條件的實際,組織頭腦風暴活動,選擇文中給予的事例進行。如用手撕成一個圓紙片與用剪刀剪出一個圓紙片的對比,用力抱起自己的老師與用蹺蹺板或滑輪等提起自己的老師的對比等。教學時注意在利用工具解決問題時,不拘于一種思維方法,要敢于肯定學生的多向思維,如既可以用起釘錘撬開巧克力桶蓋,也可以用螺絲刀撬開,還可以利用其他工具等。另外,教師可組織一些其他活動,只要使學生體會到機械能給人帶來方便即可。
(2)交流。在日常的生活中,常見的機械有很多,小到小刀、尺子、笤帚、一枚縫衣針,大到飛機、汽車、航空母艦等,只要是為了省力或方便而使用的工具或裝置都叫機械。在交流的基礎上,引導學生知道機械是什么,機械與人們的工作生活密不可分。
教學中,教師可以讓學生選擇自己身邊的工具或裝置進行交流,也可以利用課文第一環節中涉及到的工具交流,還可以充分發揮學生的想象力進行口頭交流,只要方便生活的機械都可列舉。
(3)活動體驗與交流。引導學生進一步感知身邊的機械,尋找教室內外的機械及功能,并用文字記錄其運動方式和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