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教版小學語文第十二冊第二單元教材解析
單元教材解讀:
本單元的三篇課文分別是《盧溝橋烽火》、《半截蠟燭》和《聶將軍與日本小姑娘》。這三篇課文都是圍繞“正義必勝”這一主題而展開的。《盧溝橋烽火》描述了正義與邪惡在盧溝橋邊的較量,展現了中華兒女奮起抗擊日寇侵略的動人畫面;《半截蠟燭》展示了伯諾德夫人及其兒女的機智、勇敢與愛國情懷。戰爭期間,不僅僅是刀光劍影、血雨腥風,也有俠骨柔情、菩薩心腸。《聶將軍與日本小姑娘》體現了編者的慧心,揭示了拒絕戰爭,渴望和平才是各國人民的共同心愿。學習這一組文章,不能把情感目標狹隘的定位在激發仇恨日軍、日本的心理上,“落后意味著挨打”“今天的平和生活是幸福的”“世界和平我的責任”……應該讓這些正面的情感充盈學生的心靈。
第5課 《盧溝橋烽火》
與文本對話:
盧溝橋位于北京的西南郊,著名的“盧溝曉月”就在這里。這樣一處優美的景點為何和烽火連在一起了呢?這就是本課需要告訴大家的。這一單元的課文都和戰爭有關。而“烽火”在古代就有報警的作用,把它作為單元的首篇,是否也有向讀者報告“戰爭”馬上就要來了的用意呢。
這篇課文是一篇愛國主義教育的好材料,但是又不能簡單地上成品德教育課。只有通過學生主動地去閱讀語言文字,理清文章脈絡,分析重點詞句,掌握文章主旨,才能從語言文字的學習中受到精神上的熏陶。此文在表達的順序上有明顯的特點——依照時間順序展開敘事,我們的學習也可以依此進行。
“九一八”,是第一處出現的時間,熟知歷史的朋友都知道,1931年9月18日這一天,日本帝國主義者開始了對中國(東三省)的侵略。在短短數月的時間里,就奪占了整個東北地區。感興趣的朋友可在這里稍做拓展。此時中國的軍隊在干什么呢?在打內戰。先是1930年的軍閥中原大戰,緊接著是蔣介石的“剿共”。俗語云:家和萬事興。家里都打成一鍋粥了,也難怪別人欺負你了。
本文的第一節是對“七七事變(盧溝橋事變)”前夕的歷史情況分析。有幾個關鍵詞一定要把握好。第一個是“侵占”第二個是“蠶食”第三個是“妄圖”。“侵占”是過去時,中國的領土已經被占領,“蠶食”是現在時,指的是日軍正在像蠶一樣慢慢地侵吞華北,“妄圖”則是將來時,只不過將來也是不可能實現的。這三個詞栩栩如生地刻畫出了日軍的兇狠嘴臉和丑態。后面的“咽喉要道”用詞更是貼切,準確地點明盧溝橋的戰略地位。預示著中日雙方在這里必有一場惡戰。
1937年7月7日深夜,鬼子來了。“全副武裝”說明其早有預謀,“偷偷地……摸來”證明其卑劣行徑見不得天日。而被發現后氣勢洶洶的說,則顯示出鬼子的狂妄跋扈。面對如此無理的挑釁,我軍的嚴詞拒絕就更合情合理了。
日軍“惱羞成怒”首先開火,需要注意的是“惱羞成怒”這類帶有很濃的貶義色彩的詞語有很多都用在了日本鬼子的身上。比如:魔爪,氣勢洶洶,惱羞成怒,人仰馬翻,哭爹喊娘,狼狽而逃,鬼哭狼嚎,抱頭鼠竄等。這些帶有很強感情色彩的詞語適于朗讀,很容易讓人產生情感上的共鳴,既可以加深對鬼子的仇恨,又可以襯托我軍的英勇頑強。相對應的還有形容我軍的褒義詞,這里就不詳談了,可以讓學生在書中找一找讀一讀,對比一下,體會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