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教版小學語文第十二冊第二單元教材解析
資料鏈接:
聶榮臻軼事
“五臺山,前有魯智深,今有聶榮臻”
抗日戰爭初期,聶榮臻深入日本侵略軍后方創建根據地,顯示出獨當一面的統帥之才。1937年秋,平型關大捷后,115師主力轉往晉西南。聶榮臻遵照八路軍總部的指示,帶一部分兵力與主力分手,從五臺山區向周圍廣闊的地域發展,創建了敵后第一塊最大的根據地——晉察冀邊區。當時,中共中央對此給予高度贊揚,稱這些經驗將成為全黨全國在抗戰中最有價值的指南。
1938年3月,毛澤東曾對準備前往晉察冀的國際共產主義戰士白求恩大夫風趣地說:“中國有一部很著名的古典小說,叫做《水滸傳》,里面寫了魯智深大鬧五臺山的故事,五臺山就在晉察冀。五臺山,前有魯智深,今有聶榮臻。聶榮臻就是新的魯智深。”
黃土嶺上巧設伏兵,折斷日軍“名將之花”
晉察冀根據地處在華北戰略腹地,對日軍來說如芒刺在背,因而一再出動重兵“掃蕩”,欲除之而后快。在晉察冀根據地殘酷的反“掃蕩”斗爭中,聶榮臻領導根據地軍民與日寇周旋,一再從敵人的合擊圈中跳出來,并在拖疲日軍后給予沉重打擊。
1939年11月,在聶榮臻直接指揮下,八路軍在河北淶源縣城東南的黃土嶺巧妙設伏,殲滅前來“掃蕩”的日軍800多人,日軍指揮官阿部規秀中將也被八路軍的迫擊炮擊斃。此人在日本軍界被捧為精通“山地戰”的“名將”,沒想到在黃土嶺一命嗚呼。日本北支那方面軍統帥多田俊哀嘆:“名將之花凋謝在太行山上!痹谥袊目箲鹗飞,于戰斗前線當場擊斃日寇中將銜軍官此為首次。一向污蔑八路軍“游而不擊”的蔣介石也不得不發來電報,稱此戰勝利“足見我官兵殺敵榮勇,殊堪獎慰”。
聶榮臻為送日本孤女給日軍的一封信
日本軍官長、士兵諸君:
日閥橫暴,侵我中華,戰爭延綿于茲四年矣。中日兩國人民死傷殘廢者不知凡幾,輾轉流離者又不知凡幾。此種慘痛事件,其責任應完全由日閥負之。
此次我軍進擊正太線,收復東王舍,帶來日本弱女二人。其母不幸死于炮火中,其父于礦井著火時受重傷,經我救治無效,亦不幸殞命。余此伶仃孤苦之幼女,一女僅五六齡,一女尚在襁褓中,彷徨無依,情殊可憫,經我收容撫育后,茲特著人送還,請轉交其親屬扶養,幸勿使彼輩無辜孤女淪落異域,葬身溝壑而后已。
中日兩國人民本無仇怨,不圖日閥專政,逞其兇毒,內則橫征暴斂,外則制造戰爭。致使日本人民起居不安,生活困難,背井離鄉,觸冒烽火,寡人之妻、孤人之子、獨人父母。對于中國和平居民,則更肆行燒殺淫掠,慘無人道,死傷流亡,痛劇創深。此實中日兩大民族空前之浩劫,日閥之萬惡之罪行也。
但中國人民決不以日本士兵及人民為仇敵,所以堅持抗戰,誓死抗日者,迫于日閥侵略而自衛耳。而侵略中國亦非日本士兵及人民之志愿,亦不過為日閥脅從耳。為今之計,中日兩國之士兵及人民應攜起手來,立即反對與消滅此種罪惡戰爭,打倒日本軍閥、財閥,以爭取兩大民族真正的解放自由與幸福。否則中國人民固將更增艱苦,而君輩前途將亦不堪設想矣。
我八路軍本國際主義之精神,至仁至義,有始有終,必當為中華民族之生存與人類之永久和平而奮斗到底,必當與野蠻橫暴之日閥血戰到底。深望君等翻然覺醒,與中國士兵人民齊心合力,共謀解放,則日本幸甚,中國亦幸甚。專此即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