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教版小學語文第十二冊第二單元教材解析
2.由點探魂
這篇文章情節性強,人物刻畫生動形象,語言細膩,處處閃現出人性的光芒。因此,感悟三個人物的內在品質是文章的關鍵。為了達成這一目標,教學時,要緊扣文本,引導學生充分閱讀文本,感悟文本,自主發現文本中人物的光華。
(1)探詞句,如見其人。伯諾德夫人一家與敵人的周旋是文章的主體,現在這個主體中人物的語言、動作、神情、內心活動把人物形象刻畫得精彩紛呈:機智、勇敢、鎮靜、聰明,而內心深處卻是萬分擔心、焦急、緊張。為了讓學生把握好三個人物的形象,可以設計一句簡單的設問:“在周旋的過程中誰給你留下了最為深刻的印象?為什么?”把學生再次帶進了文本,畫出重點詞、句,并寫下留下深刻印象的原因。這時候,學生學習的目的明確,思考問題有了深度,在學習語言、理解語言、運用語言中漸漸地領悟到了人物的精神品質。比如在德軍第一次點燃蠟燭時,從“急忙”中可以感受到伯諾德夫人內心的擔心、著急,但她卻急中生智,很快想出了取油燈的方法,從“輕輕地”一詞又能感受到她的鎮靜、從容;杰克搬柴生火沒能端走蠟燭,但那時他依然“從容地”搬柴生火,感受到了他應付自如的一面;小小的杰奎琳的嬌聲以及她計劃成功時的“鎮定地”,感受到了一個聰明、可愛的小女孩形象……借助引導,抓詞語,讀句子,談理解,說體會,學表演,讓三個人物形象逐一立體地呈現出來。
(2)探內心,如入其心。本文還有一個亮點就是注重人物心里描寫。文中伯諾德夫人一家每一個人得內心都是豐富的,各有各的想法,但有一樣是相同的:擔心、著急、對敵人充滿了無限的仇恨。而這又與人物外在的機智、鎮靜形成了強烈的對比。因此,教學時,可以設計下列場景:
一個中尉順手拿過藏有情報的蠟燭點燃……
伯諾德夫人似乎感到德軍那幾雙惡狼般的眼睛正盯著越來越短的蠟燭上……
小女兒杰奎琳鎮定地把燭臺端起來,上樓去了……
正當杰奎琳踏上最后一級樓梯時,蠟燭熄滅了……
……
要求學生任意選擇一個場景,配合緊張的背景音樂渲染,任意想象人物的內心世界并寫下來。這樣一來,學生不僅深入了文本人物的靈魂深處,而且文中人物的愛國之情在學生心中也顯得更加真實可感。
三、拓點
“國家興亡,匹夫有責。”教學的尾聲,當一股股愛國情懷已在學生心中不斷涌動時,再次回到眼點,相機發問:這僅僅是裝著情報的半截蠟燭嗎?透過這半截蠟燭你們看到的又是什么呢?這一問題將使學生對文本有更為深入的詮釋,也對人物形象有了更加豐富的認識。
積累與運用:
1、二戰結束后,法國政府決定為他們國家做過貢獻的人頒發榮譽勛章,伯諾德夫人一家都在頒章內,在頒發榮譽勛章時,法國戴高樂總統要為他們宣讀一份頒獎詞,此時,請你以戴高樂的口氣為他們寫一段頒獎詞,你聯系課文內容,會寫些什么呢?1、課后搜集在第二次
2、世界大戰期間介紹孩子們智斗侵略者的故事。如:《最后的一課》、《夜鶯》等。
3、小組合作,續編故事:正當她踏上最后一級樓梯時,蠟燭熄滅了。下面的故事會怎樣發展呢?
第7課 《聶將軍與日本小姑娘》
與文本對話:
這是發生在抗日戰爭時期的一個真實故事。文章真切而又生動地介紹了記述了聶將軍關心照料在戰火中受傷的兩個日本孤女,并將其送往日軍駐地的經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