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教版小學語文第十二冊第二單元教材解析
從文本解讀的角度,本課的教學,可以從三個字入手展開——“高”、“深”、“準”。
“高”,即教師要站得高,審視文本和學生的眼光高。教者要站在抗日戰爭的大背景上,引導學生看待戰爭,對日而言是一場侵略戰爭,對我方而言這是正義之戰。教者更要站在人類和平共處的大義之上,這是聶將軍的為人和做事風格,這是中日兩國人民的共同愿望。
“深”,即對文本文字挖掘深。從何處挖?怎么挖?教者須巧用心思,進行多重挖掘。
1、根據單元編排特點,挖掘課文間內容的聯系和本單元的訓練重點(體會詞語感情色彩)。
2、從課題中挖掘。從課題中的兩個人物的身份挖掘出“仇敵”與“親密”這對矛盾,后又升華為“仇人”與“恩人”的矛盾沖突,引導學生自主學文。
3、利用文本以外的資源。教學前可以準備一些戰爭圖片,教學中可以借助教師富有感染力的語言敘述,來把學生帶入當年的戰爭場景中,血腥、殘忍、反抗,激起學生的情感波瀾,為學生感悟文本語言奠定情感基石。
4、從學生身上挖掘資源。文本解讀不只是關注文本,還關注作為閱讀主體的學生。讓學生在初讀課文后說說感受最深的,及時和掌控學生所達到的閱讀層面,以便調控后面的教學行為,變預設為生成。
“準”,即對文本信息提取、提煉準確。提取課題中的兩個人物信息,形成“仇敵”與“親密”的矛盾關系;提取第二自然段中聶將軍的話語,扣住“殺害”、“傷害”形成“作對”和“作對”的矛盾關系。這兩組矛盾可以成為本課教學的兩條主線,并引領學生不斷深入文本,體會思想感情。
這樣在課堂上學生必能呈現出積極、主動、探究的學習狀態。
積累與運用:
1、寫話訓練題:
40年后,已成為母親的美穗子和她的家,專程從日本來到中國看望她的救命恩人聶將軍,見面的情景十分感人。你能展開想象,描述一下當時的場景嗎?
貼上一學生的寫話片段:
坐在前往北京飯店的車上,美穗子心潮澎湃,把頭探到窗外,急切地盼望著能早點到達目的地。
到了,終于到了!四十年的思念,四十年的期盼,四十年夢中重復上演的一幕就要實現了,美穗子的手已經有些顫抖了,40年前她才四歲,今天四十四歲的她額頭上已經有了幾條皺紋,她緊緊地拉著自己的三個孩子的手,不住叮囑著孩子:“一定要大聲叫爺爺,一定要大聲叫爺爺……”緊張與激動寫滿了她的臉龐。
近了,近了,美穗子的眼前一個高大而硬朗的身影越來越近了,那不就是自己千百次呼喚的大恩人聶將軍嗎?一個滿頭銀發的老人,身穿一套軍裝,手扶一根拐杖,歲月與戰爭讓這位老人越發滄桑與堅強。兩人相見了,美穗子先是深情地注視著這位大恩人,臉上已經布滿了淚水,幾秒鐘后,她再也忍不住了,快速地向聶將軍懷里奔去,聶將軍也情不自禁地扔了拐杖,微微地彎著腰,伸出手迎接她,兩人擁抱后,聶將軍輕輕拍拍美穗子的背微笑著仔細地注視著她的臉,問這問那,坐下后,聶將軍拉住美穗子的手,回憶起往事。美穗子激動得不知說什么好,只是不停地點頭,擦眼淚……臨走前美穗子還拉來她的孩子,讓他們向聶將軍鞠躬、道謝,還送上日本的特產和其他慰問品,它們微笑著,眼淚卻不停地流著……
2、觀看電影《將軍與孤女》,并改變課文成課本劇,相互合作演一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