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三年級下冊《數學》(冀教版)分析
第4課時(p90—p91),探索面積單位之間的進率。教材首先通過“議一議”,“邊長1米的正方形與邊長10分米的正方形比較,哪個面積大?為什么”的討論,使學生了解邊長1米的正方形和邊長10分米的正方形同樣大。這個問題的討論,既是對所學面積概念的進一步深化,也是探索1平方米=100平方分米的重要的知識經驗。接著設計了“小組合作,研究下面問題”的探索活動。主要設計了兩個環節,(1)探索l平方米等于多少平方分米,這是動手操作的探索活動。教材呈現了兩種探索方法:一種在1平方米的正方形上擺1平方分米的小正方形,另一種是用筆把1平方米的正方形平均分成邊長是1分米的小方格。組織活動時,要給學生充分的合作探索的時間,同時要加強指導,必要的話,可參與到一個組的探索活動中。(2)推測一下,1平方分米等于多少平方厘米?這個數學活動,是在前面動手探索的基礎上,以思考、推算為主要過程的探索活動。先在小組內研究,再進行小組間的交流。重點讓學生說出思考和推算的過程。如,沿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的一條邊擺1平方厘米的小方格,一行可以擺10個,一共可以擺10行,共100個。所以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中可以擺100個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即1平方分米=100平方厘米。(二)長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積,共安排了2課時。第1課時(p92—p93),探索長方形的面積公式。教材在學生已有的關于圖形面積知識的背景下,設計了用12個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拼成一個長方形的個性化的操作活動。在交流中,特別強調讓學生用語言描述自己拼成的長方形,并把同學們不同的拼法整理在統計表中。接著,觀察、討論統計表中的數據,引導學生發現長方形長、寬和面積之間的關系。然后,讓學生試著總結長方形面積的計算公式。最后設計了用公式進行計算的練習。第二課時(p94—p95),探索正方形的面積公式。在長方形面積公式探索的基礎上,加大了知識間的綜合和學生自主探索的空間。教材設計了三個環節。(1)求一個長8厘米、寬5厘米的長方形彩色的面積,復習前面知識,為下面的活動作基礎;(2)讓學生“把這個長方形的紙片從長邊剪去3厘米”的操作活動以及對分開的兩個圖形形狀的討論。并特別強調讓學生說出“判斷的依據”。通過操作、判斷過程,使學生進一步加深對圖形關系的認識。(3)計算正方形的面積,并試著總結正方形面積的計算公式。這個環節的活動可分兩步進行,第一,鼓勵學生用自己的方法計算正方形的面積,計算的方法會是多樣化的。如,有的可能用“從大長方形減去小長方形”的方法,有的可能用在正方形上擺1厘米的小正方形的操作或推測的方法,也可能有人直接用長方形公式,即邊長×邊長的方法。這些方法在學生的數學學習中都有非常重要的意義,要給學生充分的空間去嘗試和交流。第二,在交流個性化計算方法的基礎,讓學生自己總結出正方形的面積公式并交流。教學時,除完成上述教學活動外,還可以組織學生討論一下,長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積公式有哪些相同,有哪些不同。結合本單元內容,教材設計了“探索樂園”(p96—p97),利用正方形、長方形面積公式的探索經驗和知識,發現給定事物中隱含的簡單規律,培養初步的歸納、推理能力。教材設計了兩個探索活動;顒右唬滩某尸F了三組用扣子擺出的圖,每個圖中每行、每列的扣子數都相同,并且與組數也相同,即第①組圖每行、每列都有1個扣子,第②組圖每行每列都有兩個扣子……安排了三個環節,第一,讓學生找出三組圖的規律,并按規律接著擺出第4、第5組圖;第二,把上述5組圖每行、每列、每組扣子的個數進行統計;第三,交流發現的規律,并按發現的規律計算第6組扣子的個數;顒佣,同樣設計了三個環節。第一,給出了五組用扣子擺出的圖,每個圖中每列扣子的個數都是2,每行扣子的個數分別是1個、2個、3個、4個、5個,與圖數相同。要求學生照樣子擺圖。第二、第三個環節與活動一基本相同。數學活動中,要給學生充分的自主探索、交流的空間,特別是交流每組扣子的總數時,要讓學生說一說是怎樣算出來的,如,第⑥組每行每列都有6個扣子,所以,第⑥組一共有6×6=36個扣子。把找規律和利用規律進行推算聯系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