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三年級下冊《數學》(冀教版)分析
第3課時(p58—p59),現實生活中的求平均數問題。教材選擇了現實生活中學生非常熟悉的唱歌比賽打分問題,一方面進一步學習求平均數的方法,另一方面了解現實生活中的一些特殊約定,靈活處理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加深學生對平均數的理解。教學時,可以充分利用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讓學生根據自己的經驗說一說卡拉ok比賽最后是怎樣計算得分的。實踐活動(p60)——投沙包。這個實踐活動,讓學生估測和實際測量自己投沙包的成績,并進行統計、交流和求每個小組同學的平均成績。既是統計知識的綜合應用,又是第六單元“測量"內容學習的開始。教學時,一方面,通過求小組同學的平均成績加強對平均數的理解;另一方面,也要關注學生估測和實際測量的方式和策略,為學習下一單元的測量知識作鋪墊。第六單元 測 量測量是《數學課程標準》中“空間與圖形”領域里的重要內容。大家都知道,《數學課程標準》中第1—3年級學段測量內容主要包括三部分:第一,長度單位的認識;第二,周長的概念和長方形、正方形周長計算;第三,面積的概念和長方形、正方形面積的計算。本套教材“測量”單元主要學習長度單位的認識,共安排兩次。本單元是在二年級上冊第一單元“測量”學生認識了米、厘米和分米的基礎上編排的。主要內容包括:在測量較長的距離中認識千米,認識時間、路程和速度之間的數量關系;在測量較短物體長度的過程中認識毫米;長度單位的整理及選擇合適的長度單位等。 本單元教材與大綱教材相比,有以下特點: 第一,知識的編排重視在學生親身體驗中自主建構。關于千米的認識,大綱教材多是直接說明“計量較長的路程,經常用千米作單位”開始千米的認識。本單元教材是在學生經歷了用不同方式測量物體的長度,體會了米和厘米的含義,知道分米,能估計一些物體的長度以后,通過用“米”作單位實際測量操場的周長。測量自己一分鐘走多少米,估算自己家到學校有多少米等活動,在學生得到較長路程(許多學生家到學校的距離超過1千米)的基礎上,學習1000米可以寫作1千米。這樣認識的1千米,不是新知識的學習,而是對已有知識經驗的提升和自主建構。 第二,把長度單位的認識和應用進行整合。大綱教材認識千米時,只關注千米的意義和千米與米之間的進率,把有關千米、路程的問題歸入應用題范疇。本單元教材在重視“千米”長度觀念建立和實際意義理解的同時,更加重視“千米”這個長度單位在現實生活中的廣泛應用,把認識鐵路示意圖、計算行駛的路程和總結歸納路程=速度×時間的數量關系整合在一起。這樣設計,一方面加深學生對千米的認識,另一方面進一步感受測量與生活實際之間的密切聯系,提高學生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 本單元教育目標:l、在實踐活動中,體會長度單位千米和毫米的含義,會進行簡單的單位換算,會恰當地選擇長度單位。 2、能估計一段較長距離的長度,會選擇不同的測量工具進行測量。 3、了解時間、路程和速度的關系,解決生活中與這些量有關的簡單問題。有與同伴一起合作進行測量和解決問題的體驗。 4、積極參與數學活動,獲得成功體驗,了解、感受測量知識在生活中的廣泛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