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三年級下冊《數學》(冀教版)分析
鋪地面——此活動是結合有關長方形、正方形面積的知識設計的。通過地磚選擇的過程,引導學生學習用已有的知識解決生活中的現實問題,豐富學生的生活經驗,感受數學與生活、數學計算與現實應用的聯系。 按照教育部規定的“義務教育課程設置比例”,《數學》占總課時數的13%—15%,每學期可安排數學課68—79課時。本冊教科書編排十個單元(包括整理與自評)共51課時,留有機動課時至少17節。教師可以根據教學的實際需要靈活使用。二、 教 材 分 析
第一單元 旋轉與平移旋轉與平移是《數學課程標準》“空間與圖形”領域中“圖形與變換”的重要內容。《數學課程標準》在第一學段“圖形與變換”的主要知識內容包括對稱、旋轉和平移,三年級上冊我們已經學習了對稱,本單元主要內容包括旋轉與平移現象的認識,簡單圖形沿水平方向、豎直方向平移兩部分內容。 物體的旋轉、平移與對稱一樣,既是現實生活中廣泛存在的現象,也是現實世界運動變化最簡捷的形式;圖形的旋轉與平移,是圖形空間位置關系變化的主要特征。這部分知識的學習,對于學生認識、理解圖形的位置與變換,豐富學生的數學思想方法,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提高學生運用轉化的思想方法探索解決“空間與圖形”的問題都有很大的作用。物體或圖形以一個點或一個軸為中心進行圓周運動,就可以近似地看作旋轉現象。物體或圖形在直線方向上移動,不發生方向上的改變,就可以近似地看作平移現象。旋轉和平移都是學生日常生活中經常看到的非常熟悉的現象,因此,教材先引導學生了解旋轉和平移現象,再認識圖形的平移。本單元教育目標:1 結合實例,初步感知旋轉、平移現象。2 能在方格紙上畫出一個簡單圖形沿水平方向、豎直方向平移后的圖形。3 在對簡單物體和圖形旋轉、平移運動探索的過程中,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4 通過觀察、操作、交流等數學活動,感受數學與日常生活的緊密聯系,增強數學學習的興趣。第1課時(p1—p4),認識旋轉與平移現象。雖然旋轉與平移現象都是學生日常生活中常見的,但是比較起來,旋轉現象更直觀,特征更明顯,所以教材先介紹旋轉現象,再認識平移現象。教材首先安排了做風車的活動,在學生動手做風車、玩風車的過程中,使學生初步感受旋轉現象,了解旋轉的概念。接著引導學生聯系已有的生活經驗,說一說在生活中見到過的旋轉現象。認識平移現象時,同樣先讓學生從書包中沿同一方向拿書、在桌面上推書本,通過這些常見的操作活動,初步感受平移現象,體驗物體的平移,認識平移的概念。然后引導學生舉一舉生活中見到的平移現象的例子。“練一練”安排了做平移、旋轉動作,在熟悉的情境中找平移或旋轉現象,玩陀螺等操作、觀察、交流活動,進一步豐富旋轉、平移現象的認識。第2課時(p5—p7),簡單圖形的平移。教材設計了“做一做”、“試一試”兩個活動,讓學生在動手操作、畫圖的過程中感受、認識圖形的平移。學習把圖形向水平方向、豎直方向平移的方法。“做一做”讓學生在方格紙上照樣子移動長方形紙片,同時了解平移過程中的兩個因素:一是移動的方向,二是移動的距離(也就是幾個方格)。接著讓學生“試一試 ”:1. 在方格紙上畫出簡單圖形沿水平方向(也就是左右方向)平移后的圖形。2. 在方格紙 沿豎直方向(也就是上下)平移后的圖形。 “練一練”共安排了4道題,第1—3題是關于物體、圖形平移的判斷題,第4題是一個開放的在方格紙上畫圖的內容。幫助學生掌握畫簡單圖形沿水平、豎直方向平移后的圖形的技能。教學時,要鼓勵學生積極參與操作活動,在操作中理解平移的方向與距離,在操作中學習畫簡單圖形平移后的圖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