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版三年級語文下冊全冊教學設計
2、 借助卡片認讀生字、生詞。
3、 開火車讀每一自然段。
4、 想一想:課文主要寫了什么內容?
【設計意圖】整體感知課文,粗略知曉課文大意。讓學生學會借助工具書解決字詞疑難,培養學生的自學和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在讀中體會漢字特有的節奏美,在交流中體會如何成長,互相取長補短,學會如何正確評價他人。
三、品讀課文,感悟理解。
1、課文的第一自然段為第一部分。此段內容淺顯,學生可以自己讀一讀,讀完之后說一說知道了什么。讀后將不理解的詞語提出來,和大家共同解決。
(第一自然段告訴我們清明節是4月5日。比較難理解的詞語有“感人肺腑”“傳統”等。
【設計意圖】此段為文章的略寫部分,大可放手讓學生通過朗讀而明其意,從而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體現以學生為主體的語文教學思想。質疑問難,讓學生在疑中思,疑中品,疑中學,疑中樂,培養學生的善疑善思及解決問題的能力。
第二課時
一、 重溫舊知。
指名讀全文,說說課文主要寫了一件什么事。
二、 細讀課文,解決問題。
1、教師提出要求,學生邊讀、邊思、邊畫。然后以小組為單位討論交流。
【設計意圖】在讀書中培養學生的自主合作探究的能力,既鍛煉了讀的能力,又培養了合作意識,一舉兩得。
提問:介子推對晉文公的希望是什么,晉文公做到了嗎?你從那看出來的?從而體會“清明”的涵義,理解清明節為何而來。
(第一個問題學生可以引用介子推的話回答,也可以用自己理解的話來說一說。讓學生理解介子推 說這一番話的真正用意,從而進一步理解“清明”的內涵)
【設計意圖】抓住課后問題,讓學生由淺入深,由表及里的理解,教師要善于引導,體現教師的主導地位和學生的主體地位,化難為易,讓學生更好更快地理解課文內容。
為了讓學生進一步了解介子推和晉文公生活的年代,可出示春秋時期的地圖,讓學生粗略地知曉這個故事的歷史背景。讓時先預習的同學簡單介紹一下介子推和晉文公。
【設計意圖】充分利用課程資源,發揮多媒體課件的作用,抓住重點詞句教學,體會句子要表達的思想感情,孩子知識的來源不應僅僅局限于課本,更應該走出課本,開拓視野,更好的理解課文的內涵是有幫助的。而這種思想與新課程標準的要求完全一致。
2、聯系上下文,重點理解“狼吞虎咽”和“語重心長”“治國安邦”“賢明”的意思,從而理解介子推希望重耳做一個清正、廉明的國君,國家安定興盛,百姓安居樂業。
3、指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君臣對話的部分可分角色朗讀,認真體會介子推和重耳對話時的語氣。
【設計意圖】朗讀的訓練在三年級尤為重要,分角色朗讀是體會文中人物的品質的重要途徑,教師在此可以指導學生感情朗讀,充分發揮教師的主體地位,讓學生在讀中將情融于人物,與人物同歡共喜,讀的到位,對于更好的理解課文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4、指名讀課文的4、5自然段。體會介子推回絕了重耳的中用和感謝,可以從中看出介子推的高貴品質。(不圖回報、不被利益所動,關心國家興盛,理解百姓疾苦)。
5、介子推寧死不當官,卻留下血書的真正用意,更深一步體會介子推這么做的真正用意是什么。
重點理解“割肉奉君盡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這句話。可以讓學生在小組內議一議,讀一讀。體會介子推的人品和這句話對重耳的影響至深。理解為什么重耳將介子推死的這天定為“寒食節”,從而理解清明柳所代表的真正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