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版三年級語文下冊全冊教學設計
( 作者單位:綏中縣實驗小學 綏中縣教師進修學校 )
“從軍行”
教學設計及設計意圖
設計:劉 萍 評析:楊筱立
教學內容:s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三年級第六單元第27課古詩兩首中的《從軍行》。
教材與學情分析
《從軍行》這首邊塞詩是唐代詩人王昌齡的作品。詩中形象而真實地反映了唐代守邊將士們艱苦的戰斗生活和決心打敗入侵之敵的英雄氣概。此詩以邊塞的景物,思鄉的情感,以及環境的艱苦,戰爭的殘酷反襯出遠征將士的愛國之心,破敵之志。詩人視野開闊,青海,甘肅,新疆,邊塞戰場盡收筆底,氣勢博大,悲壯高亢。
依據中年級學生的年齡特點和邊塞詩特有的悲壯蒼涼,教學中需要通過多種手段渲染情境,真正讓學生走進詩的意境,在讀懂詩的基礎上體會詩中蘊含的思想感情。
教學目標:
1.學會本詩中的“孤”、“遙”兩個生字。
2.有感情地朗讀.背誦課文,理解詩句的意思。
3.能想象詩句所描繪的畫面,體會遠征將士的愛國之心。破敵之志。
教學準備:多媒體課件。
教學過程:
一、 知詩人,解詩題
1.直接揭題,介紹邊塞詩。
告訴學生“邊塞”指“邊關” “邊界”,而邊塞詩就是描寫邊疆軍事生活的詩。詩中有的展示了雄偉蒼茫的邊塞風光和戰爭場面,有的表現了將士們英勇無畏,許身報國的英雄氣概。
2.解釋“從軍行”
“從軍行”即 “從軍歌”,是樂府詩題。
3.簡介作者 新 課 標 第 一 網
王昌齡,唐代詩人,字少白,擅長寫七言絕句,以邊塞詩著稱,被稱為“七絕圣手”。
【設計意圖】從介紹邊塞詩入手導入新課是為了讓學生對這類詩有一個初步的認識和了解。總體感知邊塞詩的風格除了能激發學生的興趣,更為了讓學生真正品讀《從軍行》時能更快地融入此詩特有的情境。
二、 品詩句,明詩意
1.初讀,讀準字音
2.再讀,整體感知
(1) 指名讀,教師讀,齊讀。
(2) 通過這幾遍讀,你們能不能感受到詩人在表達一種怎樣的情感?
3.研讀,讀懂詩意
(1) 以小組為單位,結合注釋,帶著自己對這首詩的初步感知,把詩讀懂。
(2) 指名談對詩句的理解。
【設計意圖】古詩教學最重要的是領悟詩的大意,感悟詩的意境,體會詩人的思想感情。而把詩初步讀懂是這一切的前提,此環節中給了學生充分的自主的學習時間,感悟理解詩的內容,初步體會詩的情感。并注重了合作學習,小組內討論,交流,最后大家將自讀自悟及討論的結果在全班交流,引導學生把自己逐步置身于古詩的意境當中,為下一步的學習做好了準備。
三、 想意境,悟詩情
1.“青海長云暗雪山,孤城遙望玉門關”
(1).指名讀,教師隨手將“暗”“孤”加上點,再請同學讀。
(2).透過這兩句詩,透過這“暗”“孤”,你的腦海中有了一個怎樣的畫面?這樣的畫面讓你的腦海中又涌現出哪些詞?
(3).請你走進這個畫面,你是那個遙望玉門關的戰士,你心中會在想些什么?
(4).將你的體會融入詩句,讀這兩句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