冀教版三年級語文下冊全冊教案
這樣理論聯系實際,既深化了對古詩的理解,又提高了認識水平,同時培養了學生運用語言的能力。
閱讀是個性化的行為,閱讀要有自己的情感體驗,學生入情入境地吟誦,使理解更上一層樓。
古代的詩歌往往被譜成曲子廣為傳唱,現代人也愿意運用古詩填詞作曲這又為我們學習古詩提供了一個有趣的渠道。學生們陶醉在優美的音樂中達到激情引趣的目的。學生在潛移默化中已經將詩意了然于胸。
既積累了語言,又使學生的記憶能力得到了訓練
通過總結,使學生由表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從而加深對課文內容的理解。
在課堂教學中適當補充與課文內容相關聯的素材,既利于學生更好地學習,也有利于豐富學生的語言積累。同時課內向課外延伸,讓每個學生在生活中學語文,用語文,感受學習語文的樂趣。
《一個新家》 教學設計
一、激情導入:
師:同學們,你們還記得我們曾經學過的課文《最后一片樹葉》嗎?
生:記得
師:誰能把這個故事再簡單地復述一下嗎?(1-2名同學)
師:你們知道這片樹葉落下來以后會怎樣呢?
生甲:樹葉被風吹跑了;乙:樹葉腐爛了;丙:樹葉被人焚燒了;丁:變成肥料了……(引導學生得出結論師:樹葉不論到了哪里,最終都會變成肥料,奉獻給更多的新生命。不信,你們看。(課件演示:一片樹葉降落到數根附近,慢慢地腐爛,第二年小草、樹木、花,更加艷麗、茂盛)
師:樹上的葉子是這樣,如果是一棵死了的大樹,它又能奉獻些什么呢?你們想知道嗎?
生:想
師:今天讓我們去跟隨一位老爺爺和他的孫子去看一看《一個新家》(課件演示:一個新家)
二、教學新知
1、初讀課文,明確要求
a、利用工具書中的注音把不認識的字讀正確,通過查字典并結合語言環境理解詞語。
b、遇到難讀的長句子,同桌合作交流讀正確、流利。
①預設容易讀錯的字:摩(mó)讀成mō;吐(tǔ)讀成tù。
師:辨別區分控制不住時讀tù,其它讀tǔ
②預設難理解詞語:障礙、眼睛好尖、欣慰、殘骸、帽子、灌木、撫摩
③長句子:(課件:小孫子圍著大樹轉了一圈,摘了一顆鮮紅鮮紅的、又酸又甜的草莓送進爺爺嘴里。那上面長滿了一叢叢水靈靈的、半透明的東西。望著這片長滿草莓、蘑菇的土地。
師:讀時注意讀出停頓的語氣。(點撥頓號的用法:表示并列關系,不分前后)
2、檢查初讀效果
a、認讀詞語(開火車讀、同桌互讀、學困生重點讀、部分詞語你演我讀、分小組讀、全班讀)(課件演示詞語卡片:老鷹、糞便、又甜又酸、灌木、撫摩、鳥窩、肥壯、殘骸、顆粒、有趣、帽子、刺猬。)
b、擴詞游戲(口頭搶答)(教學預設:有錯相機改正)
c、朗讀驗收
(1)開火車讀;(2)分角色讀;
3、師生對話,品悟課本
師:再讀課文,你都知道什么?
生甲:我知道了這個新家指的上“大樹”
乙:我知道了新家里的成員既有動物也有植物
丙:我知道大樹死了以后會給動物和植物帶來快樂。
丁:大樹成活和死了的作用同樣大。
師:現在請同學們和老師再讀一次走進課文,看看你都發現了些什么?
生:看到了大樹上有個啄木鳥洞……還看到了地上的團團(貓頭鷹吃了田鼠以后吐出的殘骸林貂的糞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