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級語文上冊全冊教案
但教給學生不要這么繁復,讓他們明白這樣一種意境就可以了。《所見》是一首很有童趣的詩,描寫出了孩童的天真。不過最有趣的應該是他閉口立之后在想什么呢?一比:前面的表現與后面的表現進行對比,二想,孩童想什么呢?其實,詩歌的最后兩句不妨換一下位置:忽然閉口立,意欲捕鳴蟬,可能更有意味一些。習作一主要要求學生抓住教師在教育學生過程中的一兩件小事來寫,要寫得細膩感人。幸好,這里有課文作為范例。練習1中的語文與生活安排了兩個情節:寫兒童詩和背誦描寫風的古詩。寫兒童詩因為是續寫難度不是太大,但是,教師在此處不妨教學生寫一寫兒童詩背誦帶“風”的詩句,對學生來講應該沒有多大的困難,但是教學在學生背誦之前可以多補充一些含有“風”的詩句,讓學生多積累一些。誦讀與欣賞中編者給學生編排了一首詩歌,這首詩歌的特色很是鮮明。詩后編者還附了一個問題,“詩中有畫”,如何看出畫來?我想問一問的是:小學詩歌教學究竟要達到什么樣的程度?目的究竟在哪里?學會請教,這個口語交際訓練主要是讓學生如何把話說得體,學生應該不存在問題。第二組課文與課文之間的關系就比較密切了,第二組課文可以按照主題的樣式進行教學。《去打開大自然綠色的課本》這篇課文是一個號召:讓我們一起去打開大自然綠色的課本;《裝滿昆蟲的衣袋》這篇課文給我們講述了一個打開大自然綠色課本的例子:法布爾的故事;《變色龍》這篇課文給我們講述的是觀察變色龍變色的經過;《金蟬脫殼》講述的是作者觀察蟬脫殼的一個過程。《去打開大自然綠色的課本》這是一首寫得很是意氣風發的詩歌。詩歌語言歡快,內在結構嚴謹,是一首好詩!不過,要把這首詩歌教好倒要花上一番功夫。因為這首詩和古詩又不一樣。教這首詩歌還是要從詩歌的語言入手,從詩歌語言背后的意蘊入手。什么是意蘊?怎樣幫學生把握住詩的意蘊?裝滿昆蟲的口袋》寫的是法布爾小時候的事情。但是,作品中將父母作為與法布爾相對立的角色描寫我覺得有些不妥當,是不是法布爾的父母真的是這樣?《變色龍》一文寫了可愛而又迷人的變色龍。相信學生在初次讀這篇課文的時候是充滿興趣的,但是,當教學在教學這篇課文的時候學生可能就沒有那么大的興致了?教師應該從學生的興致所在入手,引導學生體會作者的表達。看看作者是怎么寫的。《金蟬脫殼》一文寫得也是極其生動的,作者把金蟬脫殼的整個過程寫出來了,很是吸引人。在教學這篇課文的時候,教師要引導學生從語言文字入手看學生的表達。現在語文教學過多的是對教材人文體驗,但是,語言文字的訓練是語文學習的根。我要多做一些關于語言文字訓練的課例。習作2是作者觀察一種小動物然后寫下來,在這里,教材的要求更為明確了,要求學生“先觀察它的外形,看看每個部分有什么特點,再觀察它的動作。觀察動作要仔細,要有耐心,有時要反復觀察。比如小雞吃食,公雞打鳴,鵝鴨鳧水,猴子嬉戲,鳥兒飛翔等等。然后把動物的外形和動作寫下來。為了給人留下深刻印象,可以適當地打比方。當然也要注意段與段之間的銜接。”像如此詳盡的作文寫作要求是很難看到的。練習2的語文與生活主要是歇后語的練習。首先是歇后語的積累,其次是歇后語的運用。讀書與積累的內容是三條關于觀察的格言。其實,這三條格言可以放在本組教學之前進行教學。想想說說是想象補充畫面然后再說一說。這里要注意方向的把握,學生喜歡講說一些可能登不上大雅之堂的東西,教師要注意引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