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級語文上冊全冊教案
(1)正確地認讀生字詞。理解由生字組成的詞語。 (2)把課文讀正確、讀通順。 3.生自學課文。 4.檢查自學效果。 (1)生字詞正音。 楚國戳穿演奏腮幫俸祿濫竽充數南郭先生 (2)理解詞語的意思。 夸口戳穿腮幫俸祿 (3)指名讀課文,結合正音。 (三)指導寫字。 第二課時 一.教學目標: 1.理解課文內容,知道三個成語的意思。 2.憑借課文中的具體的語言材料,使學生在理解寓意的過程中受到啟發(fā)教育。 3.會用“總是”、“不要……而要……”造句。 二.教學過程: (一)復習導入。 (二)精讀《自相矛盾》 1.自由輕聲讀課文,想一想這個故事講的是件什么事。 2.討論:“夸口”是什么意思?文中誰在說大話呢?他說的是什么大話呢?指名朗讀,學生評議。 3.“張中結舌”什么意思呢?那人為什么張口結舌說不出話來呢?你能說說“自相矛盾”意思嗎? 4.聯(lián)系實際說說自己有沒有犯過與此人同樣的錯誤,你周圍有沒有人犯過這樣的錯誤,讀了這則故事你知道什么。 (三)精讀《濫竽充數》 1.請同學們查查字典,看看“濫”“竽”“充”“數”這四個字的意思。 2.指名讀課文,邊聽邊想:南郭先生從來不會吹竽,為什么也得么了和別人一樣的俸祿? 3.理解句子:“戰(zhàn)國時,齊宣王喜歡聽吹竽,他總是叫許多人一齊吹竽給他聽。” 出示三個句子: (1)戰(zhàn)國時,齊宣王喜歡聽吹竽,他叫許多人一齊吹給他聽。 (2)戰(zhàn)國時,齊宣王喜歡聽吹竽,他常常叫許多人一齊吹給他聽。 (3)戰(zhàn)國時,齊宣王喜歡聽吹竽,他總是叫許多人一齊吹給他聽。 讀一讀,比較:這三個句子有什么不同,誰能用“總是”說一句話。 4.朗讀句子:“每當演奏時,他就鼓著腮幫子,按著竽眼兒,裝出吹竽的樣子,居然得到了和別人一樣的俸祿。” 5.這句話要讀出什么樣的語氣? 6.他后來怎么又裝不去了? 出示句子:“可是他不要許多人一齊吹,而是一個一個地單獨吹。” 指名用“不要……而是……”造句。 7.朗讀課文,說說生活中有沒有見過像“南郭先生”這樣的人,讀了這個故事你知道了什么。 (四) 精讀《畫龍點睛》 1.請大家默讀課文,邊讀邊想: (1)張僧繇畫的龍為什么不“點睛”? (2)后來為什么又給龍畫上眼睛? (3)“點睛”的結果怎樣? 2.逐題討論,指導朗讀。 (1)點睛前的龍是什么樣的?所以人們覺得怎樣? (2)張僧繇為什么不給龍點睛?后來為什么又給龍畫上眼睛? (3)“點睛”的結果怎樣? (4)讀這則故事時節(jié)要讀出什么樣的語氣? (5)啟發(fā)想象,領悟寓意。 游客們看到畫上眼睛的真的騰空而去,會說些什么呢?讓學生自由討論。 (五)布置作業(yè)。推敲教材簡析:這個故事講的是賈島為了斟酌詩句中的一個詞,不知不覺地撞進韓愈的依仗隊,當韓愈弄清真相后,與之一起思考,并由韓愈敲定,從此“推敲”的故事得以流傳下來。故事情節(jié)動人,再現(xiàn)了賈島苦苦吟詠、頗費推敲的詩人形象。
教學要求:
1、正確、流利,并能講出這個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