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課 新文化運動與馬克思主義的傳播教案
(3)1920年5月1日,各地舉行了‘五一勞動節’的紀念活動,擴大了馬克思主義的傳播。
(4)中國共產黨早期組織有計劃地宣傳馬克思主義,促進了馬克思主義與 相結合。
(5)中國先進知識分子在認真研究比較,審慎思考后,最終選擇了馬克思主義。
(6)1920年 在上海建立了第一個共產主義小組;
1921年7月,以馬克思主義理論為指導的 成立。
三、提出疑惑
同學們,通過你的自主學習,你還有哪些疑惑,請把它填在下面的表格中
疑惑點 疑惑內容
課內探究學案
一、學習目標
1、知識與能力:了解新文化運動興起的政治、經濟、思想文化背景;識記新文化運動興起的標志和領袖人物;理解新文化運動的主要內容;探究新文化運動的影響。
2、過程和方法:通過對新文化運動興起原因的分析,使學生認識繼經濟和政治領域近代化之后,思想文化領域也迫切地需要近代化。通過對新文化運動兩階段主要內容的分析,培養學生運用比較的方法來獲取知識的能力。閱讀新文化運動時期主要代表作品,從作品中深化對新文化運動的認識,從而提高學生對資料的閱讀能力和對文學作品的賞析能力。
3、 情感態度價值觀:通過了解新文化運動的發展歷程,使學生學習新文化運動的倡導者為拯救國家、改造社會、振興中華而不斷追求的奮斗精神,培養學生愛國主義和社會責任感。從思想的巨大作用來重新審視中國要富強必須提倡民主與科學,激發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感和民族緊迫感。
4、教學重點:新文化運動的內容。
5、教學難點:新文化運動的影響及全面評價;歸納近代思想演進。
二、學習過程
(一)歷史背景
【探究學習】閱讀教材和下列材料,歸納新文化運動出現的歷史背景
材料一;孔子之道,自古常新,與天無極。……近自國體變更……使數千年崇拜孔子之心理,缺而修佛……本大總統躬膺重任,早作夜思,以為政體雖取革新,而禮俗要當保守。環球各國,各有所以立國之精神,秉諸先民,蒸為特性。中國服循圣道,自齊家、治國、平天下,無不本于修身。 袁世凱《大總統祭圣告令》
材料二:面對嚴酷的現實,陳獨秀認為,“吾人于共和國體下,備受專制政治之痛苦”,究其原因在于沒有啟發“多數國民之自覺”。他把啟蒙視為“救國之要道”。
經濟方面:(根本原因)
政治方面:
思想方面:(直接原因)
歸納總結:近代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及其影響
時間 發展階段 影響
十九世紀六七十年代 產生 早期維新思想產生(理論不完整、沒有實踐)
十九世紀九十年代 初步發展 維新變法運動、辛亥革命(政治近代化實踐)
“一戰”期間 短暫的春天 新文化運動、五四運動(新舊民主革命的分水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