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課 百舸爭流的思想
(三) @§探究活動操作建議
@§探究活動1(教材第9頁):“哲學研究的問題有很多,我們能不能從中找出一個貫穿哲學發展始終的基本的問題?”
@§此探究活動是本課的起始內容,可作為創設課堂教學情境使用(或作為聯結一、二課的導語),并提出問題,引導學生思考:通過第一課的學習,我們知道了哲學是關于世界觀的學說,世界觀是人們對整個世界以及人與世界關系的總的看法和根本觀點,而整個世界包括主觀世界和客觀世界(自然界和人類社會),那么在哲學研究的關于自然界、人類社會和人的認識等很多問題上,有沒有一個貫穿哲學發展始終的基本問題呢?如果有,應該是什么呢?為什么呢?這就自然過渡到了本課要學習的內容。可以讓學生進行討論,教師著重引導學生思考“為什么思維和存在的關系問題是貫穿哲學發展始終的基本的問題”,使學生帶著問題學習本課的內容。
@§探究活動2(教材第10頁):“上述材料涉及的共同的哲學問題是什么?你認為處理好學習計劃與學習實際之間的關系重要嗎?為什么?”
@§建議此探究活動采用情景模擬法,讓學生在體驗不同角色的活動中,理解哲學的基本問題與人們的社會生活密切相關,也可以就某一個角色進行深入的討論。比如,學生在處理自己學習計劃和學習實際之間的關系時,如何體現了哲學的基本問題?你是根據什么確定學習計劃的?你的學習實際是什么?我們應如何處理它們之間的關系?
@§探究活動3(教材第11頁):“你同意這位學者對唯物主義、唯心主義的理解嗎?談談你的看法。”
@§建議此探究活動采用事例分析法,結合該探究活動提供的學者與民工對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不同理解的事例,先讓學生進行議論,教師不必表態,更不急于明確答案,允許學生談出不同的意見。在學生充分議論的基礎上,教師再列舉出在哲學史上思想家的一些典型觀點(詳見“自我測評及思考提示”),讓學生進行辨析,這就為本框教學創設了良好的合作探究的氛圍。
38
@§探究活動4(教材第11頁):“上述材料所反映出的觀點,是唯物主義的還是唯心主義的?簡要辨析上述觀點的的合理性和局限性。”
@§建議此探究活動采用談話法,因為學生對唯物主義的理解還停留在感性認識上,特別是第二問“簡要辨析上述觀點的合理性和局限性”,需要通過師生對話的方式,將古代樸素唯物主義的根本觀點的合理性與局限性揭示出來。也可以將此材料作為鞏固練習,在學習了古代樸素唯物主義觀點后,再讓學生對上述材料進行分析,使學生明確古代樸素唯物主義認為世界是物質的,堅持了唯物主義的根本方向,本質上是正確的,但這些觀點沒有科學依據,把物質歸結為具體的物質形態,把復雜的問題簡單化了。
@§探究活動5(教材第12頁):“人的靈明和天地萬物是什么關系?沒有人的靈明就沒有世界嗎?王守仁看到了人在認識過程中的作用,但從中引出了錯誤的結論,為什么?”
@§建議此探究活動采用講授法,因為這是學生較難理解的問題。可以在學生談出自己看法的基礎上,教師結合具體事例,幫助學生樹立辯證觀點,樹立正確對待唯心主義的態度問題,既要看到唯心主義在世界觀上是錯誤的,又要認識到唯心主義對人們認識發展的意義(詳見“疑難問題解答”)。也可以結合此探究活動,讓學生談談對唯心主義是“一朵姹紫嫣紅的無實花”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