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課 百舸爭流的思想
(4) @§意思是指,宇宙萬物不是神造的,而是天地陰陽自身矛盾運動的結果。是唯物主義世界觀。
(5) @§是主觀唯心主義世界觀。
(6) @§意思是指,氣作為物質實體是“理”存在的依據,“理”不能脫離“氣”而存在。是唯物主義世界觀。
(7) @§是辯證唯物主義世界觀。
(8) @§意思是指,鬼不過是人們害病時由于恐懼而造成的主觀幻覺。是唯物主義世界觀。
(9) @§是客觀唯心主義世界觀。
(10) @§是辯證唯物主義世界觀。
2.@§辨析
@§承認物質利益就是唯物主義,強調精神作用就是唯心主義。
@§思考提示
(1) @§對思維和存在何者為第一性問題的不同回答,是劃分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的唯一標準。唯物主義認為,物質是世界的本原,先有物質后有意識,物質決定意識。唯心主義認為,意識是世界的本原,先有意識后有物質,意識決定物質。
40
(2) @§追求物質利益不一定就是唯物主義,如果不從實際出發,主觀蠻干地追求物質利益,就是唯心主義的表現;強調精神作用不一定就是唯心主義,如果是在承認物質決定意識的前提下,重視意識的作用,就不是唯心主義。
3.@§議議
@§“疑鄰偷斧”的故事,說的是有一個人丟失了一把斧子,便懷疑是鄰居的孩子偷了,他看那鄰居孩子走路的樣子、說話的神態等一舉一動都像是偷斧子的。后來,他的斧子找到后,再看那鄰居家的孩子,怎么也不像是偷斧子的了。
@§丟斧子的人在思想方法上犯了什么錯誤?屬于什么樣的世界觀?列舉現實生活中的類似現象,并說明哲學基本問題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
@§思考提示
@§丟斧子的人在思想方法上犯了從主觀出發的錯誤,屬于主觀唯心主義世界觀。列舉事例略。
4.@§列舉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世界觀在實際生活中具體表現。
@§思考提示(略)
六、@§教學資源鏈接
(一) @§名詞解釋
1.@§可知論和不可知論
@§可知論主張世界是可以認識的哲學學說,認為我們的感覺、表象、概念、思想能夠正確認識世界。一般來說,唯物主義都認為意識是物質派生的,認為世界是可知的。唯心主義者如黑格爾所說的世界可知只是精神的自我認識,舊唯物主義者承認世界是可知的,但由于不懂得實踐在認識中的地位和作用,不能辯證地解決世界可知的問題。辯證唯物主義把實踐的觀點作為認識論的第一和基本的觀點,科學地證明了世界是可以認識的。
@§不可知論是否認人們認識世界或徹底改造世界的可能性的哲學學說。此概念首先由英國的赫胥黎(1825—1895)于1869年提出,不可知論的思想在古代就已產生,歐洲近代的主要代表是休謨和康德。其本質是把人的感覺看作是主觀和客觀之間的屏障而不是橋梁,不承認在感覺之外有確實可靠的客觀外部世界的存在,不懂得認識過程中本質與現象、有限與無限的辯證關系。對不可知論最有力的駁斥是實踐。有時不可知論一詞也用以專指針對宗教教義而提出的一種學說,認為上帝是否存在、靈魂是否不朽是不可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