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課 百舸爭流的思想
(三) @§相關資料選輯
1.@§形神關系的論戰
@§我國南北朝時期,齊朝宰相肖子良的府內,名流云集,高僧滿座。他們迷信佛教,大談因果報應,宣揚人死后精神不滅。普通官員范縝挺身而出,指出“形存則神存,形謝則神滅”。他認為,精神不過是人體的一種作用,從屬于形體,形體存在則精神存在,形體死亡則精神消失。他把肖子良等一幫王公名流駁得啞口無言。肖子良幾次組織人馬與他辯論,都被他駁倒。肖子良無可奈何,派人對他說:像你這樣有才能的人,不怕得不到高官,為什么發表這種違背潮流的言論呢?你應當趕快放棄你的言論。范縝聽后,哈哈大笑:要我范縝“賣論求官”,那我早就是“高官”了!
2.@§波晉爾的”世界3”理論
@§當代英國哲學家卡爾‘波普爾提出了一個名為“世界3”的理論:他認為存在三個世界,即物質世界、精神世界和客觀知識世界。世界1即物質世界,就是宇宙,地球不過是其中的一個小點;世界2即精神世界,是人類知識、主觀經驗、精神狀態的世界;世界3即客觀知識世界,是人類精神產物的世界,它由語言、藝術、科學等構成。他承認先有世界1,后有世界2,最后才有世界3。世界3是人類精神活動的產物,但它一出現,就“如同桌子、椅子是實在的一樣”,也是客觀存在,是獨立于世界l和世界2的。這種世界多元論的主張在哲學上是站不住腳的。但強調科技知識的作用,在今天特別有意義。
3.@§哲學界對哲學基本問題的爭論
@§哲學基本問題一旦以明確的形式提出來,爭論就接踵而至。圍繞恩格斯對哲學基本問題論斷的爭論,從20世紀80年代中期以來,從未間斷,前后發表論文上百篇。歸納其中的主要觀點,可以大致分為以下幾類。
@§一是“傳統”論。這種觀點認為,自人類產生哲學一開始,就存在著思維和存在的關系問題,全部哲學史都貫徹著思維和存在的關系問題@§。
44
@§二是“否定”論。包括兩種觀點:一種認為,從古代到當代的整個哲學發展史不存在一個基本問題,甚至同一時代哲學研究的“對象”和“內容”也不盡相同,因而也就有不同的基本問題;另一種觀點認為,哲學基本問題的提出沒有多大意義,相反還給以后的哲學的發展帶來消極的影響,如,把哲學家分成兩大陣營,就會禁錮人們的頭腦,束縛哲學的發展,把哲學研究簡單化,以至發展到對哲學的研究采取貼標簽的方法,而且哲學的基本問題的兩個方面,又都強調物質的決定作用,有明顯的機械論色彩。
@§三是“過時”論。有學者認為,思維和存在的關系問題,只是在近代的一個短時期內才有意義,之后,馬克思通過對實踐觀點的論述,實際上已經把“主體”與“客體”的關系問題確立為新時期哲學的基本問題。
@§四是“發展”論。早在1988年就有人提出,要用“人與世界的關系”來取代思維與存在的關系問題作為哲學的基本問題,此后,仍有一些學者重復這一觀點,認為恩格斯關于哲學基本問題的理論,應當隨著人類社會實踐的發展而發展,從而要求把“人與世界的關系”當作當代哲學的基本問題。
(選自:韓慶祥主編《“馬克思主義哲學原理”疑難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