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課 百舸爭流的思想
@§探究活動6(教材第13頁):“把理看作世界的主宰,這是一種什么樣的觀點?你認為理和天地萬物是一種什么樣的關系?”
@§此探究活動主要是引導學生理解客觀唯心主義的觀點。這里引導學生對“理”的理解是關鍵。在漢字中,理字從“王”(玉)部。《說文解字》講:“理,治玉也,從玉里聲。”玉有天然紋理,按其紋理進行加工就是“理”。后來,理也作為名詞用,并被引申為一切事物的紋理,如肌理、脈理、地理、事理、名理、條理、道理等。朱熹哲學的最高范疇是“理”,他在《大學或問》中闡明了“理”的含義:“至于天下之物,則必各有其所以然之故與所當然之則,所謂理也”。他認為,自然界的事物都有“當然之則”(指人的有目的的行動應當遵循的準則、規范,首先是道德準則),而人的活動準則也應有客觀必然性,“理”作為“所以然之故”既是動力因,又是目的因。就“理”和各種事物的關系來說,“未有這事,先有這理”。他認為,理是唯一的存在,是天地萬物的創造者。朱熹理學的基本范疇是“理在物先”、“理在事先”。教師可以結合此探究活動,介紹朱熹的哲學觀點,從中國哲學智慧的學習中,滲透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教育。
五、@§教學評價建議
(一) @§評價方式建議
39
@§除了課堂教學的主體參與評價,還要多采用自我反饋、體驗評價。有條件的學校要充分運用網絡資源,積極開發課程資源。比如,上網查詢與本課內容有關的資料(古今中外著名思想家的言論表達著各自的思想,反映了唯心主義與唯物主義的爭辯;援引經典作家的言論,說明對世界的不同看法形成不同的哲學等),開展研究性學習活動,主辦墻報等。
(二) @§自我測評及思考提示
1.@§下列觀點哪些屬于唯物主義世界觀?哪些屬于唯心主義世界觀?為什么?
(1) @§天下無獨燃之火,世間安得有無體獨知之精。(王充)
(2) @§“形存則神存,形謝則神滅”,“形者神之質,神者形之用”。(范縝)
(3) @§水是萬物的本原。(泰勒斯)
(4) @§天地合而萬物生,陰陽接而變化起。(荀子)
(5) @§存在就是被感知,物是觀念的集合。(貝克萊)
(6) @§氣者,理之依也。(王夫之)
(7) @§觀念的東西不外是移人人的頭腦并被人的頭腦改造過的物質的東西而已。(馬克思)
(8) @§人病則憂懼,憂懼則鬼出。(王充)
(9) @§死生看命,富貴在天。(子夏)
(10) @§沒有調查就沒有發言權。(毛澤東)
@§思考提示
(1) @§意思是指,沒有有形的物質,就沒有精神。是唯物主義世界觀。
(2) @§意思是指,物質實體乃產生精神的基礎,精神不過是物質實體的一種作用,是由物質派生出來的;精神不過是物質實體的一種作用,是由物質派生出來的。是唯物主義世界觀。
(3) @§是古代樸素唯物主義世界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