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課 百舸爭流的思想
@§第二個探究活動,是為了說明什么是客觀唯心主義,讓學生通過思考認識到客觀唯心主義的基本特點是夸大了概念或客觀精神的作用。共有兩問。第一問主要是讓學生通過對材料的思考,知道什么樣的觀點是客觀唯心主義。第二問主要是讓學生通過自己的思考,感悟客觀唯心主義在思維與存在關系上的錯誤,同時也應領會到客觀唯心主義對人類認識發展的啟發和借鑒意義。有條件的情況下,可以組織學生圍繞唯物主義在人類認識發展過程中的作用和唯心主義這一朵不結果實的花對人類認識發展的借鑒意義進行討論。
三、@§教學重點、難點分析
(一) @§重點、難點問題分析
1.@§哲學的基本問題
28
@§哲學研究的問題很多,但哲學的基本問題是思維和存在的關系問題(或意識和物質的關系問題)。哲學基本問題是恩格斯在《路德維希•費爾巴哈和德國古典哲學的終結》中提出來的:“全部哲學,特別是近代哲學的重大的基本問題,是思維和存在的關系問題。”恩格斯第一次明確提出并集中論述這個問題,既是對哲學發展歷史的概括和總結,也是對前人研究成果的概括和總結。
@§這個問題應該既是教學的重點,又是教學的難點。
(1) @§由其在哲學中的地位決定。在中外哲學發展史上,出現了各種各樣的哲學派別,它們研究的問題也包含著許多方面的內容。但思維和存在的關系問題貫穿于哲學發展的全部歷史過程中,對這一問題的回答直接影響著對哲學其他問題的回答和解決。思維和存在的關系問題,是任何哲學派別都不能回避且必須回答的問題,是研究和解決哲學其他問題的前提和基礎。
(2) @§依據課程標準的規定。課程標準對本課的內容目標規定有:要求學生“解釋哲學的基本問題”,在“提示與建議”中也明確指出了“思維和存在的關系問題是哲學的基本問題”。在新的課程標準中明確提出解釋哲學基本問題的要求,是過去的課程標準(1998年教育部頒布高中思想政治課課程標準)沒有的。
(3) @§由教學的目標任務決定。學生只有了解了哲學的基本問題,才能對哲學的內容有一個宏觀和總體的認識,才能了解不同哲學派別和觀點,吸收前人的智慧,堅定辯證唯物主義立場。但這個問題有較強的理論性和概括性,學生初步接觸哲學,缺乏高度抽象概括的思維能力,理解起來是有難度的。另外,教師對這個問題的教學掌握的理論深度和層次也是有難度的。
@§盡管哲學界對哲學基本問題的提法存在著爭議(詳見本課“教學資源鏈接”),但教材還是采用恩格斯的論述。哲學基本問題包括兩方面的內容:一是思維和存在何者為第一性的問題,對這個問題的不同回答,是劃分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的唯一標準;二是思維和存在有沒有同一性的問題,即思維能否正確認識存在的問題。
@§對這個問題的教學,建議采用“創設問題情境,啟發學生自主思考得出結論”的教學思路。可以選用哲學史上圍繞哲學基本問題開展爭辯的史實,提出讓學生思考的問題。這樣既可以給學生講點哲學史的東西,也能引起學生的興趣(這里不把學生的注意力放到對這些問題的評價上)。比如,選用我國古代哲學史上關于形神關系的爭論的史實(詳見本課“教學資源鏈接”),提出問題:這里的“形”指的是什么,“神”指的是什么?你認為先有“形”還是先有“神”?“形”和“神”的關系應該怎樣?為什么說它們的觀點是對立的?它們之間的關系揭示了什么樣的哲學問題?等等,引導學生進行思考和議論。在教師的引導下,使學生明確在這場形神關系的論戰中,所謂人的形體指的是物質存在的東西,所謂精神指的是思維(意識)現象。所謂形神關系問題,是各派哲學爭論的基本問題。哲學上講的第一性、第二性的問題,就是講誰先誰后、誰決定誰的問題。思維和存在、意識和物質,何者是世界的本原、誰決定誰的問題,是劃分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兩大基本派別的唯一標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