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課 百舸爭流的思想
2.@§二元論
@§二元論是認為世界有兩個本原的哲學學說,與一元論相對立,它把物質和意識絕對對立起來,認為物質和意識是兩個各自獨立、相互平行發展著的實體,誰也不產生誰,誰也不決定誰,都是世界的本原。它的觀點是錯誤的:它肯定精神不依賴于物質而獨立存在,這本身就是唯心主義的觀點;它雖然承認物質是獨立的本原,但在說明物質和精神的關系時,又把精神說成是唯一具有能動性的力量,必然倒向唯心主義。主要代表人物是法國的笛卡兒和德國的康德。
41
(二) @§人物介紹
1.@§荀子(約公元前313一前238)
@§戰國末思想家、教育家。他批判和總結了先秦諸子的學術思想,對古代唯物主義有所發展。反對天命、鬼神迷信之說,肯定“天行有常,不為堯存,不為桀亡”,即自然運行法則是不以人們的意志為轉移的客觀存在,并提出“制天命而用之”的人定勝天思想。承認人能通過“天官”(感官)和“天君”(心)的知覺作用認識客觀世界,并強調思維對于感覺的辨別和驗證。
2.@§范縝(約450一約510)
@§南朝齊梁時唯物主義哲學家和無神論者。在梁武帝宣布佛教為國教后,他仍能堅持反對佛教,并著《神滅論》。他從‘‘形神相即”和“形存則神存,形謝則神滅”的根本命題出發,論證形體和精神的關系是“質”和“用”的關系:“形者神之質,神者形之用”。形和神的關系,正如刀刃和刀刃的鋒利的關系一樣。肯定精神本身并非物質實體,而是人的形體的一種作用,修正了以前唯物主義者誤認為精神是一種特殊物質的觀點,有力地批駁了佛教神不滅論。
3.@§朱熹(1130—1200)
@§南宋哲學家、教育家。在哲學上發展了二程(程顥、程頤)關于理氣關系的學說,集理學之大成,建立了一個完整的客觀唯心主義體系,世稱程朱學派。認為理氣相依而不能分離,但又斷言:“理在先,氣在后”,“理是本”。強調知先行后,但又認為“知行相須”,注意到行在認識中的作用。強調“天理”和“人欲”的對立,要求我們放棄“私欲”,服從“天理”。他的理學一直成為后來封建地主階級統治人民的理論工具,在明清時代被提到儒學正宗的地位,他的博覽和精密分析的學風對后世學者很有影響。
4.@§王守仁(1472—1528)
明朝哲學家、教育家,余姚(今屬浙江)人。初習程朱理學與佛學,后轉陸九淵的心學,用以對抗程朱學派。斷言“夫萬事萬物之理不外于吾心”,“心明便是天理”;否認心外有理、有事、有物。提出‘‘致良知”的學說,把封建倫理道德說成是人生而具有的“良知”。他的“知行合一”和“知行并進”說,旨在反對“知先行后”以及各種割裂知行關系的說法。
5.@§王夫之(1619—1692)
明清之際的思想家。湖南衡陽人,晚年隱居于衡陽的石船山上,著書立說,學者稱“船山先生”。對天文、歷法、數學、地理學都有所研究。在哲學上主要貢獻是總結和發展了中國傳統的樸素唯物論和辯證法。他認為“盡天地之間,無不是氣,即無不是理也”。“氣”是物質實體,而“理”則是客觀規律。他還用“誠”、“實”、“有”等概念論述世界的客觀實在性,駁斥程朱關于“理氣”的唯心主義觀點。他強調“天下惟器而已矣”,“無其器則無其道”,從“道器”關系建立了他的歷史進化論,反對保守退化思想。在知行關系上,強調行是知的基礎,“行可兼知,而知不可兼行”。其主要哲學著作有:《周易外傳》《張子正蒙注》《老子衍》《思問錄》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