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課 百舸爭流的思想
@§對哲學基本問題第二個方面的內容,可以從莊子(公元前369一前286)夢蝶的故事談起。兩千多年前的莊子,有一次夢見自己變成了一只蝴蝶,醒來后提出了一個著名的問題:
29
“究竟是剛才莊子夢見自己變成了蝴蝶呢,還是現在蝴蝶夢見自己變成了莊子?”按照常識,不管我夢見了什么,夢只是夢,夢醒后我就回到了真實的生活中,這個真實的生活決不是夢?墒钦軐W家偏要問:你怎么知道前者是夢,后者不是夢呢?你究竟憑什么來區別夢和真實?因此,莊子提出的問題貌似荒唐,其實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哲學問題:我們憑感官感知到的這個現實世界究竟是否真的存在著?思維和存在有沒有同一性?按莊子的觀點,既然我們在夢中會把不存在的東西感覺為存在的,這就證明我們的感覺很不可靠,那么,我們在醒時所感覺到的我們以及我們周圍的世界的存在也很可能是一個錯覺,一種像夢一樣的假象。
@§有一天,莊子和他的朋友惠施(公元前370一前310)一起外出散步,走到一座橋上,只見橋下有很多魚不停地游來游去,穿梭嬉戲,自由自在,好不愜意,于是莊子說:“你看,魚是多么快樂呀!”惠施說:“你不是魚,怎么知道魚很快樂呢?”莊子反問道:“你不是我,怎么知道我不知道魚的快樂呢?”惠施說:“我不是你,固然不知道你的感覺如何,可是你也不是魚呀,你怎么知道魚快樂不快樂呢?”按照惠施的說法,不是魚,就不知道魚的快樂,那么不是物,就不知道物的道理了,由此推論下去世界上就沒有可以認識的東西了。這就反映了哲學基本問題的第二方面的內容。
@§在哲學上,對這個問題有兩種不同的回答:一是認為事物是可以認識的;一是認為事物是不可以認識的。在外國哲學家中也有這種不可知論的觀點,如近代英國哲學家休謨(詳見“人物介紹”),就否認人有正確認識世界的能力,認為人只能認識自己的感覺,如視覺、聽覺、嗅覺等,至于其他東西是否存在,我們是不知道的(是否介紹休謨和康德的觀點,可以依據不同學校學生的不同情況而定)。
@§在教學中,還要注意以下幾個問題。(1)使學生明確意識與物質關系的問題和意識與物質的辯證關系問題是不同的。意識與物質的關系(思維和存在的關系)問題是哲學的基本問題,不僅是所有哲學必然遇到的問題,而且是所有哲學必須首先回答的問題。而意識與物質的辯證關系問題,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命題,它正確回答了哲學的基本問題,科學地指出了物質決定意識,意識對物質有能動的反作用。(2)對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的內容的教學處理。由于下一框還集中闡述這個問題,在這里可以先不作詳細講解。(3)關于不可知論的內容或含義,教材中沒有出現,教學中可不作要求,讓學生知道不可知論就是否認思維和存在的同一性,否認認識世界的可能性就可以了。
2.@§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的根本分歧
@§確立這個問題作為教學重點有以下幾點原因。(1)明確這一問題可以加深對哲學基本問題的理解。哲學基本問題中的兩個方面,最重要的是第一個方面的內容,而只有進一步了解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的根本觀點,才能明確哲學基本問題的重要性。(2)從教學目標中“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的設定來說,明確這一問題,有助于加強對學生的思想道德情感和價值觀的培養。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是哲學中的兩個基本派別,馬克思主義哲學是唯物主義發展的第三個歷史形態,了解唯物主義的根本觀點,是進一步理解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