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高考地理必背知識點總匯
(1)低壓(氣旋)系統
氣旋的氣流在水平方向上從四周流向中心,使氣旋中心的空氣在垂直方向上被迫上升。空氣在上升過程中溫度降低,其中所含水汽容易成云致雨。所以每當氣旋過境時,云量就會增多,常常出現陰雨天氣。夏秋季節,在我國東南沿海經常出現的臺風,就是熱帶氣旋強烈發展的一種特殊形式。
(2)鋒面氣旋
地面氣旋一般與鋒面聯系在一起,稱為鋒面氣旋。鋒面氣旋是我國中高緯度地區常見的天氣系統,冬半年在我國東部地區十分常見,除整體自西向東移動外,還應注意比較冷鋒與暖鋒的移動速度。如果冷鋒移速較快,則冷鋒附近形成較窄的雨區,并伴有大風降溫;暖鋒雨區較寬,持續時間也較長。若冷空氣勢力很強,冷鋒便追趕暖鋒,直至暖空氣完全被抬升,我國東部大部分地區被冷氣團占據,氣溫明顯下降,云和降水逐漸消失,天氣以冷、晴、干為主。
一般氣旋是輻合上升系統,特別是鋒面上氣流上升更為強烈,常常產生云、雨,甚至有暴雨、雷雨、大風天氣。一個成熟的鋒面氣旋的天氣模式是,氣旋的前方是寬闊的暖鋒云系及相伴隨的連續性降水天氣,氣旋的后方是比較狹窄的冷鋒云系的降水天氣,氣旋的中部(兩鋒之間)是暖鋒控制下的晴朗天氣。
(3)高壓(反氣旋)系統
反氣旋的氣流在水平方向上由中心向四外流出后,垂直方向上高層的空氣就自上而下來補充,形成下沉氣流。空氣在下沉過程中溫度升高,其中所含水汽不易凝結。所以反氣旋控制的地區,天氣晴朗。例如,我國北方廣大地區,秋季經常在高壓系統的控制下,出現“秋高氣爽”的好天氣。
(3):存在鋒面的低壓系統,主要活動在中高緯度,多見于溫帶地區,人們習慣稱之為鋒面氣旋。在我國北方中高緯度地區,一般氣旋和鋒面聯系在一起。是我國常見的天氣系統。
(4)低壓系統(氣旋)、高壓系統(反氣旋)及其影響下的天氣比較
氣 旋
反氣旋
氣壓狀況
氣壓中心低、四周高
氣壓中心高,四周低
氣壓梯度力方向
從四周垂直指向中心
從中心垂直指向四周
氣流流向
北半球
逆時針方向中心輻合上升
順時針方向四周輻散下沉
南北球
順時針方向中心輻合上升
逆時針方向四周輻散下沉
天氣狀況
多云雨天氣
多晴朗、干燥天氣
我國典型的天氣
夏秋季節東南沿海地區經常出現的臺風天氣
長江流域七、八月份的伏旱,冬季暴發的寒潮天氣
22、影響氣候形成因子:太陽輻射、大氣環流、下墊面、人類活動23、判斷氣候類型的步驟:判斷南北半球→判斷熱量帶→判斷雨型。 (1)熱帶的四種氣候類型:各月均溫在10℃(或15℃-有分亞熱帶沙漠劃分時)以上,降水不同,氣候類型差異較大:①熱帶雨林氣候:常年受赤道低壓影響,終年高溫多雨。②熱帶沙漠氣候:常年受副高或來自陸地的信風影響,終年高溫少雨。③熱帶季風氣候:受海陸熱力性質差異和氣壓帶風帶移動影響形成。主要分布在南亞地區,冬季盛行東北風,為旱季,夏季刮西南季風,6--9月為雨季。④熱帶草原氣候:受赤道低壓和信風交替控制。赤道低壓移來時,是濕季,信風移來時為旱季,農業活動在雨季播種,旱季收割。重點區別:熱帶季風氣候與熱帶草原氣候:①前者年雨量1500-xxmm而后者 750-100mm;②前者的雨季是突變的,而后者的雨季是漸變的;③前者月降水量超過3個月,而后者的月降水量不超過3個月。(2)亞熱帶氣候類型:冬季最冷月均溫在0-10℃,全球只有兩種氣候類型:①地中海氣候:除南極洲外,其他各洲都有分布,在南北緯30º—40º大陸的西岸,受西風帶和副熱帶高壓帶交替控制,冬季溫和多雨,夏季炎熱干燥。②亞熱帶季風氣候:分布在南北緯25º--35º大陸東岸,受海陸熱力性質差異影響形成。冬季--偏北風--低溫少雨,夏季—偏南風--高溫多雨。重點區別:亞熱帶季風氣候是雨熱同期而地中海氣候雨熱不同期。(3)溫帶與亞寒帶、寒帶氣候類型:除溫帶海洋性氣候外,冬季最冷月均溫在0℃以下。 ①溫帶海洋性氣候:最冷月均溫在0-10℃之間,分布在南北緯40º--60º大陸西岸(地中海氣候高緯一側),終年受西風控制,終年溫和多雨②溫帶季風氣候:分布在北緯35º--55º大陸東岸(亞熱帶季風的高緯一側),受海陸熱力性質差異影響形成。冬季受冬季風影響,寒冷干燥;夏季受夏季風影響,高溫多雨。③溫帶大陸性氣候:全年受大陸性氣團控制,日較差大、年較差大,降水稀少,降水主要在夏季。 ④針葉林氣候:最熱月均溫在10-20℃之間,分布在北緯50°~70°n,受極地大陸(海洋)氣團控制,冬寒長夏短暖⑤苔原氣候:最熱月均溫在0-10℃之間,分布北半球極地附近臨海,極地氣團控制,全年嚴寒。⑥冰原氣候:最熱月均溫在0℃以下,分布在南北半球極地附近內陸,極地氣團控制,全年酷寒。重點區別:溫帶季風氣候與溫帶大陸性氣候:前者有明顯雨季(2-3個月),后者沒有。(4)注意區別下列氣候:①“熱草”與“熱季”:“熱季”年降水量>1500 mm,月降水也多于“熱草”; ②“亞季”與“溫季”:“亞季”最冷月>0℃,“溫季” 最冷月<0℃,只能在1月。 ③“溫季”與“溫大”:用月降水量區別,“溫季”有2個月降水量>100mm。 ④“溫海”與“地中海”:“溫海”最冷月>0℃,最熱月<20℃,降水分配較均勻,冬雨較多。 ⑤ 南半球的地中海氣候與北半球的“亞季”:降水柱狀圖特點相似(七月多雨),氣溫曲線不同。 24、影響氣候的主要因素:⑴太陽輻射:是形成氣候的最基本因素。 ⑵下墊面:是大氣的直接熱源和水源。地面狀況不同直接影響大氣中的水熱狀況,表現在: ①海洋與陸地:大陸性氣候氣溫的日較差、年較差大,氣溫最高月在7月,最低氣溫在1月。年降水量少,且比較集中。海洋性氣候日較差、年較差小,最熱月在8月、最冷月在2月,年降水量較多,分配較均勻。 ②地形:a對氣溫的影響:海拔越高,氣溫越低。∴山地比附近平原溫度低,溫度變化小(日較差)。 b對降水的影響:迎風坡,降水多,背風坡,降水少。∴山脈往往是氣候的分界線。 ③植被:裸地和植被覆蓋地不同。 ④洋流:暖流增溫增濕、寒流降溫減濕。 ⑶大氣環流——具有雙重性質:①大氣環流促進高低緯度間、海陸之間發生熱量交換和水分交換,調整全球熱量和水汽的分布,顯著影響各地氣候。大氣環流通過氣壓帶和風帶以及季風環流導致各地的降水時空分布,與緯度因素(太陽輻射因素)共同形成了各種氣候類型(水熱組全類型)。②大氣環流本身也是一種氣候現象。 ⑷人類活動: ①改變大氣成分和水汽含量(如co2等增多,溫度升高),向大氣釋放熱量(如熱島效應)。 ②改變地表物理特性和生物特性(興修水庫、植樹造林)影響氣候: a良性的:a.修水庫,使庫區附近的大氣濕度、云量和降水量有所增加,緩和氣溫的日變化和年變化,調節氣候。b,人工造林,使風速減小,氣溫降低,濕度增大;防風固沙,保持水土。 b惡性的:①圍湖造田、排干沼澤,使生態平衡破壞,氣候惡化;②濫伐森林、濫墾草原,導致塵暴盛行,水土流失,水旱災害增多,氣候惡化。③氣候變暖、臭氧層空洞、酸雨。 25、降水的類型(1)對流雨:特點:強度大、歷時短,范圍小,常伴有暴風、雷雨。典型分布地:赤道地區,我國夏季午后。實例:東南亞的對流雨。 (2)地形雨:特點:迎風坡,降水強度較大,降水豐 富。例子喜馬拉雅山南坡的印度東北部的乞拉朋齊,是西南季風的迎風坡,年降水量可達10000毫米;北側的背風地區,年降水量在500毫米以下。我國的雨極:是中國臺灣的火燒寮,位于中國臺灣東北部的山地,主要是地形雨。背風坡典型區:大分水嶺西側;南美安第斯山東側;中國臺灣山脈西側的中國臺灣海峽。(3)鋒面雨:特點:強度小、歷時長、范圍大鋒面雨是我國主要的降水類型。實例:我國夏季主要的降水類型,(4)臺風雨:特點:強度很大,多為暴雨,且伴有狂風、雷電。典型分布地區:夏秋季,我國東南沿海地區。26、降水的時間變化。(1)全年多雨型:“熱雨”——毫米;“溫海”——700~1000毫米。(2)冬季多雨型:地中海氣候——300~1000毫米。(3)夏季多雨型:“熱草--﹤1500mm;“熱季”--﹥1500mm;“亞季”—1000mm,“溫季”—500~1000mm,“溫大”--300mm。(4)全年少雨型:“熱沙”——﹤200毫米;“苔原、冰原氣候”——﹤250毫米。27、世界年降水量的分布。⑴赤道多雨帶:年降水量毫米左右,分布在赤道及兩側,全球降水最多地帶,對流雨為主;因為氣溫高,海面廣,形成赤道低氣壓帶,以上升氣流為主。 ⑵副熱帶少雨帶:年降水量500毫米以下,分布在副熱帶大陸西岸和內陸(也可說在南北回歸線附近的大陸西岸和內陸);因為受副熱帶高氣壓帶空氣,以下沉氣流為主,所以降水少,加上氣溫高,使其蒸發旺盛,因而蒸發量大于降水量,形成干旱、半干旱區的沙漠地區。此地帶的大陸東岸,受夏季風、臺風等影響,降水豐富。 ⑶溫帶多雨帶:年降水量500─1000毫米,降水較多,以鋒面雨、氣旋雨為主;分布于南北緯40°--60°,大陸西岸受西風帶控制,東岸受夏季風影響,降水較多。 ⑷極地少雨帶:年降水量300毫米以下,受極地高氣壓帶控制,下沉氣流,降水少。可以說是地球絕對降水量最少的地方,但因氣溫低,蒸發量小于降水量,所以仍是濕潤地帶。 28、主要的氣象災害:是指因暴雨洪澇、干旱、臺風、寒潮、大風沙塵、大(濃)霧、高溫低溫等因素直接造成的災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