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高考地理必背知識點總匯
④機械化水平較低;(日本除外)
⑤科技水平低。
(4)季風水田農業的形成條件(區位條件):
①自然:夏季高溫多雨的氣候,平坦的地形,充足的灌溉水源,肥沃的水稻土。②社會經濟:人多地少,勞動力充足,喜食大米3.商品谷物農業(1)種植作物:小麥、玉米(2)分布:美國、加拿大、阿根廷、澳大利亞、俄羅斯、烏克蘭,我國的東北、西北國營農場。
(3)基本特征:(以美國商品谷物農業為例)生產規模大,機械化程度高,專業化、區域化經營,商品率高。
(4)商品谷物農業的形成條件(區位條件):
①自然條件優越:中部平原地勢平坦廣闊;土壤深厚肥沃;水源充足;氣候溫
和,降水豐富,夏季潮濕。
②地廣人稀,生產規模大,機械化程度高。 ③市場廣闊 ④交通便利:便利五大湖及密西西比河的航運及公路、鐵路。 ⑤科技水平高。 ⑥高度發達的工業:為農業提供機械、電力、化肥、農藥等。4、大牧場放牧業(1)分布及放牧牲畜品種 美國、阿根廷:牧牛 (干旱、半干旱地區) 澳大利亞、新西蘭、南非:牧羊(2)大牧場放牧業特點:(以阿根廷為例)生產規模大,專業化程度高(3)潘帕斯草原發展大牧場放牧業的區位優勢: ①氣候溫和,草類茂盛,是世界上優良的天然草場之一。②地廣人稀,土地租金很低,為牧場的大規模經營提供了可能性。③距海港近,促進了牧場的商品經營。④海上冷凍船的發明促進了牛肉的銷售。(4)阿根廷為發展牧牛業采取的措施: ①培育良種牛,加強對牛群病害的研究。②改善交通運輸條件(使肉牛方便地通過布宜諾斯艾利斯等港外運)。③開辟水源(大打機井)。d.種植飼料。
5、乳畜業(隨城市發展而產生的農業地域類型)
(1)乳畜業的分布:北美五大湖周圍、西歐、中歐、澳大利亞、新西蘭等地,我國北京、上海等大城市周圍。
(2)乳畜業的特點:(以西歐為例)面向城市市場、商品化、集約化。
(3)影響因素:市場、飼料。
(4)乳畜業的形成條件(區位條件):
①自然:溫帶海洋性氣候,溫和多雨,有利于多汁牧草生長(飼料充足)
②社會經濟:城市化水平高;有食奶習慣;市場需求量大
6、混合農業(耕作業與畜牧業相結合)(1)類型:最主要是谷物和牲畜混合農業,珠江三角洲的基塘生產是形式新穎的混合農業。(2)分布:歐洲、北美、南非、澳大利亞、新西蘭。澳大利亞的混合農業 主要農產品:羊毛、小麥 分布:國土東南部和西南部草原地區 經營方式:種植小麥和牧羊混合經營 主營牧羊帶:墨累—達令盆地墨累—達令盆地混合農業的優點 a.農場是一個良性的農業生態系統。有利于保持土壤的肥力。 b.農民可有效地利用時間安排農業活動,小麥耕作活動與牧羊活動交替進行。 c.農業生產具有很大的靈活性和對市場的適應性。(3)混合農業特點:主要是家庭農場;農場規模大;機械化水平很高。(4)墨累—達令盆地農業不利條件及解決措施:處于大分水嶺西部,屬雨影區,降水稀少,灌溉成為農牧業的限制性條件,政府實施西水東調促進發農業發展。7、種植園農業: (1)熱帶——單一經濟作物——密集型: (2)拉丁美洲、東南亞、南亞、撒哈拉以南非洲。 (3)我國海南島的國營橡膠農場,生產形式與其相似。8、我國農業發展的制約因素(水旱災害頻繁是共性)與優勢:(1)南方:水土流失(水熱充沛) (2)華北:土地鹽堿化、春旱、夏澇(光照充足)(3)東北:熱量不足(土壤肥沃、耕地面積廣) 西北:水資源缺乏(光照充足)9、我國農作物分布:(1)東耕西牧:耕作業區主要分布在東部季風區;放牧業主要分布在西部非季風區(內蒙古、新、青、藏為我國四大牧區)(2)南蔗北菜:指糖料作物甘蔗布在南方(臺、閩、粵、桂、云、川、瓊)、甜菜主要分布在北方(黑、吉、內蒙古、新)(3)南稻北麥:冬小麥—秋種夏收—華北平原,春小麥—春種秋收—東北平原;長江中下游地區中稻與晚稻二熟制,華南早稻、晚稻與冬種其他作物三熟制。(4)茶葉—氣候濕潤的酸性土壤(江南丘陵);(5)暖溫帶水果---蘋果、梨、桃;(6)商品糧生產基地:洞庭湖平原、鄱陽湖平原、江漢平原、江淮地區(蘇皖北部平原)、松嫩平原和三江平原、河西走廊、南疆、寧夏平原。(太湖平原、成都平原、珠江三角洲原來是,現已不再是商品糧基地-因城市化,向郊區農業和園藝作物發展)(7)商品棉基地(熱量充足、光照強):江漢平原,長江下游濱海、沿江平原,冀中南、魯西北和豫北平原,黃淮平原及南疆等五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