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高考地理必背知識點總匯
② 調整工業布局,保證各行業平衡發展:如鋼鐵工業日益集中到西部,有的把高爐建到荷蘭綜合整治海邊。
③ 拓展交通,完善交通網:有德國最稠密的鐵路和高速公路網,航運繁忙,運輸的一半是鐵礦石。④消除污染、美化環境:控制污染排放,建立完善回收裝置和污染處理系統和植樹造林。8、新興工業區概況:(1)形成:20世紀50年代起,發達國家沒有傳統工業的鄉村地區,以中小企業為主的工業地域。(2)分布:意大利東北部和中部地區,德國南部地區、美國“硅谷”等。9、新興工業區案例1-意大利新興工業區(1)發展條件 ①大批廉價勞動力 ②20世紀70年代原料和能源大幅度漲價 ③發達的銀行信貸體系 ④意大利經濟高度開放 ⑤政府的大力支持(2)特點:以中小企業為主;輕工業為主;生產過程分散;資本集中程度低;大多分散在小城鎮或農村。(3)發展模式:以中小企業集聚的工業小區為獨特的發展模式。(4)薩斯索羅瓷磚工業小區:集中了許多相關企業和服務性機構機,逐步建立起相互信賴、比較穩固的協作關系和供銷體系。在獨立經營、密切協作的基礎上,實現規模經濟生產。該工業小區集中了世界瓷磚工業生產的30%以及出口量的60%。10、新興工業區案例2-高技術工業區:(1)高技術工業部門:電子、半導體、核工業、航天、高分子合成、遺傳工程、激光。(2)高技術工業的特點:科技人才比例高;增長速度快、產品更新換代周期短;研究開發費。用比例高;產品面向世界市場。(3)高技術工業的先驅和典范——硅谷 ①區位優勢: a.地理位置優越,環境優美: b.氣候宜人:屬于地中海氣候。 c.有高等院校:斯坦福大學在“硅谷”崛起的早期起了關鍵性作用。d.便捷的交通:鄰近舊金山的航空港,并有高速公路貫穿全境。 e.軍事訂貨:為美國高技術工業發展的獨有條件。 ②主導工業:微電子工業③發展變化:20世紀70年代末,由于“硅谷”的土地被占用殆盡,新工廠建在得克薩斯等州,以及東南亞、墨西哥等地,以利用這些地區勞動力、土地、住房都很便宜的優勢條件。(4)注意世界著名高技術工業區:①印度“硅谷”班加羅爾——環境優美,有“花園城市”之稱。“科學之都”、“計算機之都”。②日本“硅島”——九州島、科學城——筑波(世界最大、設備最完善的科學城)③德國慕尼黑;英國蘇格蘭。④中國:中關村、中國臺灣——新竹科技園11、產業轉移(1)原因:①選擇最佳區位(資源原料供給、勞動力素質、工資水平、市場需求、環境容量、國家政策);②降低生產成本;③擴大銷售市場。發達國家工資水平不斷提高、傳統工業區環境壓力日益沉重,發展中國家工資水平較低、基礎設施和投資環境明顯改善。(2)產業轉移的方向:英國——德國——美國——日本——東南亞、拉丁美洲、我國沿海(進一步內地)(3)產業轉移的影響:產業轉移促進產業的國際分工與合作,促進區域產業結構調整和經濟發展。 ①對于轉移國來說,可以實現產業升級,但也可能會導致失業人口的增加; ②對于接受國來說,可以促進經濟發展,但也可能會帶來嚴重的環境污染。(4)促使發達國家向發展中國家設分廠的原因是:廉價的勞動力、廣闊的市場、低廉的地價。如跨國公司在中國建芯片生產廠、汽車廠,是因為中國擁有龐大的市場(不是因為中國的廉價勞動力和土地)。12、珠三角地區工業化發展:(1)發展迅速的原因:①發達國家和地區產業轉移的契機;②對外開放的優惠政策;③東南沿海、毗鄰港澳臺,靠近東南亞的優越位置;④勞動力豐富廉價的優勢條件; ⑤僑鄉(2)珠三角地區工業化過程中面臨的問題:對外資吸引力下降,產業升級面臨困難,發展后勁不足。(3)珠三角地區工業化過程中問題產生的原因:①珠三角地區產業基礎(輕工業為主)先天不足;②科研實力比不上長三角地區;③市場腹地不夠廣闊;④工資和地價水平提高;⑤城市基礎設施建設相對滯后,生態環境問題日趨嚴重(4)珠三角地區工業化過程中調整措施:①調整產業結構,發展重工業和裝備制造業;勞動密集型產業向電子信息產業升級。②加強各城市的分工與合作,構筑大珠三角洲城市群;③推動泛珠三角區域合作,實現優勢互補、協調發展;④加強規劃和管理,改善投資環境和生態環境。13、工業集聚和分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