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高考地理必背知識點總匯
自然增長率水平
人口增長
原因分析
今后變化趨勢
典型國家
舉例發達國家保持較低水平緩慢社會保障制度健全,生育觀念的轉變等較穩定,一些國家的人口還會逐漸減少俄羅斯、德國和日本發展中國家水平較高很快政治上的獨立,民族經濟的發展,醫療衛生事業的進步,人口死亡率下降人口增長開始趨于緩慢(由于很多國家實行控制人口的措施)中國、印度和巴基斯坦2、人口的增長模式及其轉變(1)決定因素:人口出生率、死亡率和自然增長率(2)人口增長模式的基本類型及特征人口發展模式人口特點原始型(“高高低”)極高的死亡率,平均壽命短,極低的自然增長率,人口增長慢。傳統型(“高低高”)高出生率,低死亡率,高自然增長率(代表:尼日利亞)過渡型死亡率低,出生率高但開始下降,人口壓力大(代表:巴西)現代型(“三低”)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長率,人口老齡化(代表:德國)(3)人口發展模式地區分布:全世界屬于“過渡型”,正處向“現代型”轉變的階段發達國家“現代型” 德國、匈牙利等負增長,美、加、澳、新西蘭等國自然增長率稍高,日本等大多發達國家自然增長率接近零增長發展中國多為“過渡型”,但韓國、新加坡、古巴、烏拉圭、中國已進入或正要進入“現代型”。(4)人口一億以上的國家:中國、印度、美國、印尼、巴西、俄羅斯、日本、孟加拉國、尼日利亞、巴基斯坦。考點二、人口遷移的主要原因3、國際人口遷移(1)19世紀以前①特點:集團性、大批的移民為主;②流向:舊大陸(歐、亞、非)遷向新大陸(美洲、大洋洲)③影響因素:地理大發現與新航線的開辟;資本主義發展與殖民擴張、黑奴貿易、殖民主義者招工開發東南亞和美洲(2)二戰以后①特點:人口從發展中國家流向發達國家;定居移民減少,短期流動的人口增多②流向:歐洲由人口遷出地區變為人口遷入地區;拉丁美洲由人口遷入地區變為遷出地區,大量人口流向美國、加拿大和西歐。20世紀70年代以來,西亞和北非石油輸出國也從境外招募了大批外籍工人。③影響因素:經濟因素:世界各國生產力發展不平衡;勞動力供求關系的地區差異。4、國內人口遷移(1)新中國成立到20世紀80年代中期 ①特點:a人口遷移規模小;b頻率低 ②遷移方向:這一時期我國人口的凈遷出地區主要是遼寧、山東、上海和四川等省市,西藏為遷出和遷入持平地區,其余地區為人口凈遷入地區。 ③影響因素:a計劃經濟; b嚴格的戶籍管理制度; c政策限制農民進城(2)20世紀80年代中期以來①特點:a人口遷移日趨活躍;人口流動主要是自發性的; b流動人口大量增加(目的:務工、經商、學習) ②遷移方向:一是從農村到城市,二是從內地到沿海城市和工礦地區。 ③影響因素: a.農村經濟體制改革,使大量的農村剩余勞動力進入城市尋找就業機會。 b.1984年推出的允許農民進入小城鎮落戶的政策,為我國流動人口的大量涌入提供了契機。 c.城鄉和地區之間巨大的收入差距是促使我國人口大量流動的最根本原因。(3)人口遷移的主要原因:經濟原因(4)中國“民工潮”現象①成因:a農村剩余勞動力多,經濟收入低。b農村生態環境壓力大。c農村勞動艱辛,文化落后。d農村剩余勞動力過多,就業壓力大。e城市吸引力大,城鄉或地區生產力發展不平衡,經濟收入差距懸殊。f國家戶籍制度改革為流動人口的大量涌現提供了機會。②特點:a流動的經濟定向:主要從山區流向平原,從農村流向城市,從貧困地區流向發達地區。四川、江西、安徽、貴州、湖南等地農業人口多的省是民工主要的輸出地,上海、北京、廣州等大城市和沿海經濟發達地區,是民工主要的輸入地。b季節性流動以成年民工為主體,“外籍工人”以年輕人居多。c流動不穩定。d文化素質偏低。③影響:a利: a有效調整了勞動力資源的地區配置,促進了城市的繁榮和發展;緩解了農村的就業壓力和人地矛盾,推動了農村經濟的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改善。b弊: a民工盲目無序的流動增加了社會治安和城市就業壓力;b導致住房緊張、交通擁擠和生態環境惡化。考點三、環境承載力與人口合理容量的區別5、環境承載力(用來表示環境對人口的容量的限度)(1)概念:指環境能持續供養的人口數量。(2)衡量指標:人口數量。6、環境人口容量(1)概念:一個國家或地區的環境人口容量,是在可預見的時期內,利用本地資源及其他資源、智力和技術等條件,在保證符合社會文化準則的物質生活水平條件下,該國家或地區所能持續供養的人口數量。(2)特點:不確定性和相對確定性。 ①不確定性;(現有資源總數并不確定,比如科技水平、地區開放程度及消費水平等不斷變化,決定了環境人口容量的不確定性) ②相對確定性(具體時期內,假定制約因素保持不變(如技術水平、資源的基礎和潛力相對穩定,以及人口消費水平變化不大)時,可對環境人口容量進行相對估計)7、影響人口容量的因素:(1)資源:正相關(資源是制約環境人口容量的首要因素,資源越豐富,能供養的人口數量就越多。)(2)科技發展水平:不確定 當多開發的資源>多需要的資源:正相關(3)人口的生活和文化消費水平:負相關 8、人口合理容量:(1)概念:是指按照合理的生活方式,保障健康的生活水平,同時又不妨礙未來人口生活質量的前提下,一個國家或地區最適宜的人口數量。(2)特點:理想的、難以確定精確數值的“虛數”(3)概念提出的意義:對于制定一個地區或一個國家的人口戰略和人口政策有著重要的意義,進而影響區域的經濟社會發展戰略。由于對合理健康的生活水平和促進可持續發展標準的認定,可能存在較多的主觀因素,所以一個地區的人口合理容量具有較大的不確定性。考點四、地域文化對人口的影響9、外國文化與人口(1)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的婚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