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高考地理必背知識點總匯
①來自太陽輻射的能量:煤、石油、天然氣、生物能、水能、風能等。②來自地球內部的能量(地球內能):地熱能、核能。③來自天體引力的能量(日、月對地):潮汐能。 ⑶按資源性質分類:①非可再生能源:各種礦物燃料、核燃料。∴應該節約使用、綜合利用②可再生資源:生物能、水能、太陽能、風能、地熱能、潮汐能等可以持續利用。∴應該合理利用,保護和促進更新,最充分利用。 ⑷能量是否轉換分類:①一次能源:上述四種分類中除沼氣外的各種能源。從自然界直接取得的天然能源②二次能源:如:電能、煤氣、焦炭、汽油、蒸汽、酒精、熱水、沼氣、液化石油氣、激光等。⑸清吉能源:指不污染環境的能源:如水能、太陽能、地熱能、海洋能、風能、潮汐能、氫能、沼氣等。6、我國自然資源總體特征: 總量豐富,品種齊全,人均占有資源量不足;分布不平衡,質量水平不高;浪費污染嚴重7、中國水資源:⑴水資源特點:①空間分布不均—南多北少,東多西少。②時間分配不均—夏秋兩季多,冬春兩季少,年際變化大。⑵解決水資源時空分布不均的辦法:跨流域調水(引灤入津、引灤入唐、引黃濟青、引黃入晉、南水北調);修水庫等水利工程。⑶華北地區供水緊張: ①原因:a、工農業發達,用水量較大;b、人口稠密,人均占有量小(海河流域人均徑流量200多立方米,全國人均2240),供水相當緊張;c、河流徑流量小,屬于半干旱、半濕潤地區。 ②解決辦法:a、合理用水(噴灌、打機井、種旱糧等),節約用水;b、修水利工程,跨流域調水。c、保護水資源,防止水污染。⑷南水北調工程: ①東線:從長江下游揚州附近抽引長江水,沿著京杭大運河蘇北段和沿途河湖北上,逐級提水,在山東西部穿過黃河,順勢而下,進入河北再抵達天津、北京。 ②中線:由漢江上游的丹江口水庫引水,跨長江、淮河、黃河、海河四大流域,經鄭州、石家莊等城市一致流向北京、天津。(xx年前必須到北京)。全線利用自然落差,直流輸水。 ③西線:從長江上游的通天河、雅礱江、大渡河引水入黃河上游,以解決西北地區的缺水問題8、中國水能資源:⑴數量:6.8億千瓦,居世界第一,可開發3.8億千瓦。⑵分布:70%在西南三省和西藏自治區;其中,長江水系為最多,其次雅魯藏布江水系,黃河水系和珠江水系也較大。可開發地區在西南、中南(三峽、西江中上游)、西北(黃河上游)。⑶目前已開發的地區集中在長江、黃河、珠江的上游水系9、我國土地資源的構成特點有:(1)土地資源豐富,類型多樣:有利于因地制宜,多樣化開發。草地面積較廣(2)山地多、平原少,耕地林地比重小、難以利用的土地比重較大、后備土地資源不足(后備耕地主要在黑龍江、新疆)。(3)人均占有農業用地數量較少:人多地少(人均土地只有世界的1/3),用占世界7%的耕地,養活世界22%的人口。∴國家把“十分珍惜和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切實保護耕地”作為基本國策。(4)各類土地資源分布不均,區域差異明顯:(描述分布特點)耕地:主要在東部季風區的平原、盆地和低緩的丘陵地區;北方旱地、南方水田。西部耕地面積小。草原:多分布在非季風區的高原和山地,如內蒙古高原東部、青藏高原的東部和南部。森林:天然林多在東北、西南的邊遠山區,東南部山地多為人工林和次生林。西北、華北林地少。難以利用的土地:比重較大,分布在新疆、內蒙古的干旱荒漠,青藏高原的高寒荒漠。10、土地利用中存在的問題及解決的措施:(1)問題:①水蝕、風蝕、沙漠侵吞(即水土流失嚴重;沙漠化面積擴大;草場資源普遍超載;重要林區面積減少)。②次生鹽堿化(不合理排灌和氣候干旱所至);③城市、工交、農村住房建設用地擴大。(2)措施:①依法管理:在工交城建時盡量節約用地少占農田;牧區輪牧,建人工草場;風沙侵襲、水土流失嚴重區建防護林。②走擴大耕地和提高單產相結合道路:一方面保護耕地,提高耕地生產水平,變低產田為高產田;另一方面,適當開發荒地、沿海灘涂,提高土地資源利用率,穩定耕地總量。11、中國礦產資源: ⑴特點:①地質條件復雜,礦產資源豐富;②某些重要礦產資源貧礦多、富礦少;③伴生礦多,分選冶煉困難;④礦產資源地區分布不均;⑤礦產資源形勢嚴峻。總體特點:分布廣泛、相對集中。(2)評價:有利于在資源集中地大規模開采,形成全國性的重要礦產基地;也造成不同地區間礦產資源的流通交換,加重了運輸的負擔。(3)主要有色金屬礦的分布:①鎢礦-贛-大余;②銻礦-湘-錫礦山; ③錫礦-滇-個舊; ④鉛鋅礦-湘-水口山;⑤釩鈦礦-川-攀枝花;⑥稀土礦-內蒙古-白云鄂博;⑦/汞礦-貴-銅仁;⑧鎳礦-甘-金昌市的金川;⑨銅礦——贛-德興、云-東川。12、氣象災害及防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