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高考地理必背知識點總匯
8、地表形態是內、外力長期共同作用的產物,一直處于不斷的運動和變化之中。9、板塊構造學說的主要內容:(1) 板塊:全球巖石圈不是整體一塊,被一些斷裂構造帶(海嶺、海溝)分為六大板塊:(右圖寫名稱)亞歐、非洲、美洲、太平洋、印度洋和南極洲板塊。大板塊又可以劃分為若干小板塊。(2)板塊處于不斷運動之中。板塊內部地殼比較穩定,兩個板塊之間的交界處,是地殼比較活動的地帶,多火山、地震、礦產分布。(3)板塊邊界與地貌
若大陸板塊(如亞歐板塊)與大洋板塊(太平洋板塊)碰撞,大洋板塊向下俯沖;由于拖拽,常有地震發生,在地形上則形成海溝、島弧或海岸山脈;若大陸板塊(如亞歐板塊)與大陸板塊(如印度洋板塊)相撞,則形成高大的山脈(如喜馬拉雅山脈);在板塊張裂處,常形成裂谷(如東非大裂谷)或海洋(如紅海、大西洋)。(4)板塊學說的應用解釋地世界火山和地震帶的形成、礦產的分布和各地貌的形成等。
第6講《自然環境的整體性和差異性》
考點一、自然地理要素在地理環境形成和演變中的作用。1、地理環境的組成要素:大氣、水、巖石、地貌、生物、土壤等。2、五大要素的表述要點:大氣:氣溫、降水、光照、晝夜溫差等; 水:水資源的豐歉程度;巖石:地質情況; 地貌:地形、地貌等生物:植被類型、疏密等。 土壤:是否深厚肥沃、有無凍土等;3、以某自然地理要素為例說明其在地理環境形成和演變中的作用。
(1)生物在地理環境形成中的作用:(生物循環對三大圈層的改造作用)
對地理環境的影響
①對大氣圈:改變大氣成分(使原始大氣成為現代大氣)原始大氣:co2、甲烷、氫、氨和水汽;現在大氣:氮氣(78%)、氧氣(21%)。 ②對水圈:改變地表水和地下水的化學成分,綠色植物參與水循環,改善陸地的水分狀況。 ②對巖石圈:加快巖石的風化;參與沉積巖的形成(煤、石油);促進土壤的形成 ④生物循環促使物質遷移、能量流動,聯系無機界和有機界。⑵綠色植物的環境效益:綠色植物在改造自然、保護環境、維護生態平衡等方面起巨大作用。①通過光合作用保持大氣中氧和co2的平衡,凈化大氣;②植樹種草、營造防護林可以調節氣候、涵養水源、保持水土、防風固沙等,從而對農業起到改善生態條件,保護農田、牧場,保障農牧業高產穩產的作用。③城市綠地具有吸煙除塵、過濾空氣、減輕污染、降低噪聲及美化環境等作用?键c二:地理環境各要素的相互作用,地理環境的整體性。4、 地理要素間進行著物質與能量的交換:地理環境各要素通過水循環、生物循環和巖石圈物質循環等過程,進行著物質遷移和能量交換。[例題1]讀下圖,完成下列問題。
(1)從物質交換的一般情況看,圖中各代號表示的物質分別是:① ,② ,③ ,④ ,⑤ ,⑥ ,⑦ ,⑧ ,⑨ ,⑩ 。(2)⑥和⑦的交換是通過 作用進行的。【答案】(1)①n、p、k等營養元素和水 ②植物殘體和排泄物 ③動物殘體 ④游離氧 ⑤水分 ⑥氧氣(02) ⑦二氧化碳(co2) ⑧二氧化碳(c02) ⑨氧氣(02) ⑩二氧化碳(co2)、重碳酸鹽、腐殖質等 (2)光合【解析】這是一道考查地理環境各要素如大氣、水、巖石、地貌、植物、微生物以及土壤間的物質運動和能量交換關系的題目,突出揭示了有機物質的合成與分解的生物循環過程。解題必須緊緊把握綠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微生物的分解作用的條件、原料、能源以及產物和作用,理解植物光合作用、吸收作用、生物呼吸作用、微生物分解作用等生理過程中與巖石圈(包括土壤)、大氣圈、水圈所發生的物質交換關系。5、地理要素間相互作用產生新功能:生產功能和平衡功能(1)生產功能-光合作用:光合作用是綠色植物通過葉綠素,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及無機鹽合成為儲藏能量的有機物(主要是糖類),并且釋放出氧的過程。(光合作用的產物,則又合成為動物的食物。植物和動物的有機殘體被微生物分解后,又以無機物的形式歸還到周圍環境中。這種有機質的合成和分解過程,稱為生物循環。)(2)平衡功能:平衡功能表現在地理環境要素的性質的相對穩定,且此平衡是動態平衡。如藏羚羊數量保持平衡;大氣中二氧化碳的平衡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