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高考地理必背知識點總匯
考點三、可持續發展的基本內涵,協調人地關系的主要途徑。
7、可持續發展的概念
(1)定義:可持續發展是這樣的發展,它既滿足當代人的需求,而又不損害后代人滿足其需求的能力。可持續發展是一個綜合的概念。
(2)內涵:生態持續發展、經濟持續發展和社會持續發展。生態、經濟、社會的持續發展相互聯系、相互制約,共同組成了一個復合系統。
8、協調人地關系的主要途徑:實現可持續發展,需要遵循三個基本原則。
(1)公平性原則。這包括同代人之間、代際之間、人與其他生物種群之間、不同國家和地區之間的公平。例如,人類的發展不應危及其他物種的生存;各國有權根據需要開發本國自然資源,并確保不對其他國家的環境造成損害;人類賴以生存的自然資源是有限的,因此需要和子孫后代共享資源和環境。
(2)持續性原則。地球面積是有限的,這決定了地球的承載能力也是有限的。人類的經濟活動和社會發展必須保持在資源和環境的承載能力之內。因此,人類應做到合理開發和利用自然資源,保持適度的人口規模。處理好發展經濟和保護環境的關系。
(3)共同性原則。地球是一個整體,地區性問題往往會轉化為全球性問題。這就要求地方的決策和行動,應該有助于實現全球整體的協調。例如,解決全球氣候變暖、酸雨蔓延等跨國界問題,必須進行國際合作。對于全球共有的大氣、海洋、生物資源等,需要在尊重各國主權和利益的基礎上,制定各國都可以接受的全球性目標和政策。
考點四、走可持續發展之路。
9、可持續發展從觀念走向實踐
實現可持續發展,意味著一場深刻的變革、是世界觀、價值觀、道德觀的變革,是人類行為方式的變革。公眾既是消費者、又是生產者,也是環境的管理者。因此,公眾是否認識、愿意接受并積極參與,是實施這些變革的必要條件。我們只有建立起可持續發展的世界觀,進而用符合可持續發展的方法來改變我們的生產、生活方式,才能使可持續發展從觀念走向實踐。例如:
(1)實行清潔生產:從原料開采——生產制造——消費使用——廢棄物處理的全過程評估產品對環境的影響程度
(2)社會公眾積極參與:不同于對一般活動的參與,不僅包括積極參加有關的行動或項目,更重要的是改變自己的態度和習慣
(3)選購帶環境標志的產品:表明該產品在生產、使用和處理處置過程中符合特定的環境保護要求。與同類產品相比,具有低毒少害、節約資源等優點10、實施可持續發展的途徑與措施(1)控制人口規模,提高人口素質(2)轉變經濟發展模式,實現循環經濟(循環經濟是建立在物質不斷循環利用基礎上的經濟發展模式。根據資源輸入減量化、資源再利用和使廢棄物再生資源化等三個原則,把經濟活動組織成一個物質反復循環流動的過程。) ①工業可持續發展的模式——清潔生產 “清潔生產”是相對于傳統生產過程中人們對于污染的“末端”處理而提出的,是指在生產過程中從原料開采到產品的生產制造,到產品的消費使用,到最后的廢棄物處理等整個 過程,都是符合環境保護和生態發展要求的,是一種把污染預防控制在生產全過程的環保型生產模式。清潔生產從原料開采——生產制造——消費使用——廢棄物處理的全過程來評 估產品對環境的影響程度,克服了傳統工業生產只重視末端治理的弊端。 ②農業可持續發展的模式——生態農業a.留民營村 主要措施:調整產業結構;實現綜合循環利用;開發沼氣、太陽能等新能源。生態農業 發展方向:發展無污染的綠色食品與農業觀光、生態旅游b.珠江三角洲基塘農業(三基魚塘)c.南方山區立體農業(千煙洲:丘上林草丘間塘,緩坡溝谷果魚糧)d.華北平原低洼地臺塘農業(辛店洼:魚塘-臺田模式)e.三江平原:稻-食用菌-魚-貉復合生態模式 ③適度消費模式:節能減排策略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