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高考地理必背知識點總匯
第3講《地球上的大氣》1.地球的圈層結構及各圈層的主要特點
(1)地球的圈層結構: 包括由地核、地慢、地殼組成的內部圈層和由大氣圈、水圈、生物圈組成的外部圈層。
(2) 地球內部各圈層的特點:①地核的外核為液態或熔融狀,內核為鐵鎳固體;②地慢為鐵鎂固體,地慢上部的軟流層為巖漿發源地;③地殼厚度不均,陸殼厚洋殼薄,地殼上為硅鋁層,下為硅鎂層;
(3)地球外部各圈層的特點:①大氣圈高度愈增大氣密度愈降;②水圈由液、固、氣三態組成,連續而不均勻分布;③生物圈與地殼、大氣圈、水圈交叉分布且相互滲透,是包括人類在內的生命最活躍的圈層。2.地球內部圈層劃分(1)地球內部圈層的劃分依據——地震波
分類
所經物質狀態
傳播速度
共同點
地震波
縱波(p)
固體、液體、氣體
較快
都隨著所通過物質的性質而變化
橫波(s)
固體
較慢(2)地球內部圈層的劃分界面——不連續面;地震波分類及特點
不連續面
地下深度
波速變化
莫霍界面
33千米處(大陸部分)
該面下,p、s波速都明顯增加
古登堡界面
2900千米處
在這里,p波速度突然下降,s波完全消失
(3)劃分:以兩個不連續面(莫霍界面、古登堡界面)將地球的內部圈層分為地殼、地幔、地核三層。
(4)巖石圈包括地殼和地幔頂部(軟流層以上),全部由巖石構成,是構成地貌、土壤的物質基礎,提供各種礦產資源。巖石圈與其它三個外部圈層(大氣圈、水圈、生物圈)一起,構成了人類生存的地理環境。3.地球外部的四大圈層:大氣圈、水圈、巖石圈、生物圈。(1)大氣圈的作用:提供生命活動所需要的大氣,而且還是生物生存的保護層等,對人類有重大作用。(2)大氣的主要成分及各種成分的環境意義:低層大氣組成
體積(%)
作用
干 潔空 氣
n2
78地球生物體內蛋白質的重要組成部分
o2
21人類和一切生物維持生命活動所必需的物質
co2
0.033綠色植物進行光合作用的基本原料,并對地面起保溫作用
03
很少能吸收太陽紫外線,對地球上的生物起著保護作用水汽
很少產生云、雨、霧、雪等天氣現象;影響地面和大氣的溫度固體雜質
很少作為凝結核,是成云致雨的必要條件(3)總的說來,自然界干潔空氣中各部分的含量處于動態平衡中,但是不合理的人類活動,能夠改變大氣各種成分的含量(特別是微量氣體,如 、臭氧的含量的變化)。當前,特別引起人類關注的是全球二氧化碳含量上升和臭氧含量減少的現象,已經對人類的生存環境產生了重大的負面影響。4.大氣的垂直分層和各層的基本特點:(1)大氣層雖然有數千千米(一般認為有~3000千米),但其質量的3/4以上卻分布在離地面十幾千米的低層。依據各大氣層溫度(如圖5-1)、密度和運動狀況,我們可以將大氣層分成對流層、平流層和高層大氣。(2)大氣層的基本特點見下表:垂直分層
高度分布
主要特點
原 因對流層低緯17~18km①氣溫隨高度增加而遞減,每上升100米降低0.6℃;②對流動動顯著;③天氣現象復雜多變熱量絕大部分來自地面,上冷下熱,差異大,對流強烈;水汽雜質多、對流運動顯著。中緯10~12 km高緯8~9km平流層對流層頂到50~55km①起初氣溫變化小,30千米以上氣溫迅速上升;②大氣以水平運動為主;③大氣平穩,天氣晴朗,有利高空飛行臭氧吸收紫外線;上熱下冷;水汽雜質少、水平運動。高層大氣對流層頂到~3000千米存在若干電離層,能反射無線電波,對無線電通信有重要作用太陽紫外線和宇宙射線作用。5.大氣受熱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