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高考安徽卷語文復習系列教案
嗟乎,燕雀安知鴻鵠之志哉。ā蛾惿媸兰摇罚ρ剑⊙嗳冈跄苤励欩]的志向。、萦迷诰渲,表示停頓語氣胡為乎遑遑欲何之?(《歸去來兮辭》)——為什么惶惶不安,想要到哪里去呢?⑥形容詞詞尾,有時相當于“地”故今之墓中全乎為五人也。(《五人墓碑記》)——所以如今墓中是完完整整的五個人了。(2)介詞。相當于“于”①表示動作發生的時間,在,從生乎吾前,其聞道也固先乎吾。(《師說》)——出生在我前面的,他懂得道理本來就比我早。②表示動作涉及的對象,對,向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則知明而行無過矣。(《勸學》)——君子廣泛的學習,而且天天對照檢查自己,就會智慧明達,行為沒有過錯了。③表示動作行為發生的處所,在千乘之國,攝乎大國之間。(《子路、曾晳、冉有、公西華侍坐》)——有一千輛兵車的國家,夾在大國的中間。④表示比較,比,跟……相比以吾一日長乎爾,毋吾以也。(《子路、曾晳、冉有、公西華侍坐》)——因為我比您們年齡大一點,不要因為我(年齡大這一點就不說了)。3.其,qí(1)代詞①用作第三人稱,表示領屬關系,相當于“他、她、它(們)的”郯子之徒,其賢不及孔子。(《師說》)——郯子這一類人,他們的才能趕不上孔子。②用作第三人稱,一般代人,用在動詞或形容詞前,作主謂短語中的小主語。相當于“他、她、它(們)”秦王恐其破璧,乃辭謝,固請。(《廉頗藺相如列傳》)——秦王怕他撞破寶玉,就婉言道歉,堅決請求(藺相如不要撞璧)。③活用作第一人稱。可用作定語或小主語,相當于“我(的)”、“自己(的)”而余亦悔其隨之而不得極夫游之樂也。(《游褒禪山記》)——我也后悔自己跟隨那些人出來,以致沒能盡享那出游的樂趣。④指示代詞,表遠指,作定語,可譯為“那”“那個”“那些”“那里”問其深,則其好游者不能窮也。(《游褒禪山記》)——問到洞的深度,就是那些喜歡游覽的人也沒能走到盡頭。⑤指示代詞,作定語,相當于“其中”“其中的”于亂石間擇其一二扣之。(《石鐘山記》)——在亂石中間選擇其中的一兩塊敲打。(2)副詞①在句中表示反問語氣,相當于“難道”、“怎么”盡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無悔矣,其孰能譏之乎?(《游褒禪山記》)——用盡了我的主觀努力卻不能達到,也可以無所悔恨了,難道誰還能譏笑我嗎?②在句中表示揣測語氣,相當于“恐怕”、“或許”、“不概”、“可能”王之好樂甚,則齊國其庶幾乎?(《莊暴見孟子》)——大王非常喜愛音樂的話,那么齊國大概就治理得差不多了吧?③在句中表示祈使語氣,相當于“一定”與爾三矢,爾其無忘乃父之志。(《伶官傳序》)——給你三枝箭,你一定不要忘記你父親的意愿。④在句中表示委婉商量的語氣,相當于“可”“還是”攻之不克,圍之不繼,吾其還也。(《殽之戰》)——攻它又攻不下來,包圍它又沒有后續部隊,我們還是回去吧。(3)連詞①表示選擇關系,相當于“是……還是”其真無馬邪?其真不知馬也?(《馬說》)——是真的沒有(千里)馬呢,還是真的不認識(千里)馬呢?②表示假設關系,相當于“如果”其業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質之卑,則心不若余之專耳。(《送東陽馬生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