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高考安徽卷語文復習系列教案
恩所加則思無因喜以謬賞。(《諫太宗十思疏》)——施恩于人,就要考慮不要因為私心喜愛而錯誤的獎賞。②表示動作行為發生所借助的時機,可譯為“趁著”壽畢,請以劍舞,因擊沛公于坐。(《鴻門宴》)——敬酒過后,(你就)請求舞劍助興,趁機在座位上刺死劉邦。③表示動作行為所借助的事物,可譯為“憑借”“依靠”如楚,又因厚幣用事者臣靳尚。(《屈原列傳》)——到了楚國,又憑借豐厚的禮物(賄賂)楚國當權的大臣靳尚。④表示動作行為旁及的對象,可譯為“通過”“經由”廉頗聞之,肉袒負荊,因賓客至藺相如門謝罪。(《廉頗藺相如列傳》)——廉頗聽到了這些話,就赤膊背著荊條,通過賓客領著到藺相如府上請罪。(2)連詞,連接分句,表示原因,可譯為“因為”“由于”等祥符中,因造玉清宮,伐山取材,方有人見之。(《雁蕩山》)——祥符年間,因為建造玉清宮,到山上砍伐木材,才有人見到了它。(3)副詞①表示兩件事前后相承,可譯為“繼續”千乘之國,攝乎大國之間,加之以師旅,因之以饑饉。(《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有一千輛兵車的國家,夾在大國的中間,有別國的軍隊侵略它,接連下來國內又遇到饑荒。②表示順接上文,可譯為“于是”“就”因拔刀斫前奏案。(《赤壁之戰》)——于是拔刀砍了面前放置奏章的幾案。(4)動詞①依靠,憑借益州險塞,……高祖因之以成帝業。(《隆中對》)——益州有險要的關塞,……高祖依靠它而成就了帝業。②遵循,沿襲孝公既沒,惠文、武、昭襄蒙故業,因遺策。(《過秦論》)——秦孝公死后,惠文王、惠武王、昭襄王承接已有的基業,沿襲前代的策略。(5)名詞,機會留待作遺施,于今無會因。(《孔雀東南飛》)——留下給你做個紀念,從今以后沒有再見的機會了。13.于,yú介詞(1)介進動作行為發生的時間,可譯為“到”“在”“從”等留待作遺施,于今無會因。(《孔雀東南飛》)——留下給你做個紀念,從今以后沒有再見的機會了。(2)介紹動作行為發生的處所,可譯為“到”“在”“從”等縉紳、大夫、士萃于左丞相府,莫知計所出。(《指南錄后序》)——大大小小的官員聚集在左丞相府,沒有人知道辦法從哪里想出來。(3)介紹動作行為產生的原因,可譯為“由于”業精于勤荒于嬉。(《進學解》)——學業精深是由于勤奮,荒廢是由于玩樂。(4)介進動作行為的直接對象,可譯為“和”“同”“跟”等莫若遣腹心自結于東,以共濟世業。(《赤壁之戰》)——不如派親信主動和東吳結盟,共同完成傳世的大業。(5)介紹動作行為涉及的對象,可譯為“對”“對于”愛其子,擇師而教之,于其身也,則恥師焉。(《師說》)——疼愛自己的孩子,選擇老師來教他;對于自己,卻以向老師學習為恥。(6)介進動作行為旁及的對象,可譯為“向”事急矣,請求救于孫將軍。(《赤壁之戰》)——事情很危急了,請允許我去向孫權將軍求救。(7)介進動作行為到達的地點,可譯為“到”從徑道亡,歸璧于趙。(《廉頗藺相如列傳》)——從小路逃走,把寶玉送回到趙國。(8)介進事物比較的對象,可譯為“比”孔子曰:“苛政猛于虎也。”(《捕蛇者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