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高考安徽卷語文復(fù)習(xí)系列教案
②表示動作行為的目的,為,為了愿為市鞍馬,從此替爺征。(《木蘭詩》)——木蘭愿意為此去買鞍馬,從今以后替父親去從軍。③表示動作行為的原因,因?yàn)榘傩罩灰姳#瑸椴挥枚餮伞#ā洱R桓晉文之事》)——百姓不能受到保護(hù),是因?yàn)槟豢鲜褂媚亩骰莅 "鼙硎緞幼餍袨榈某颍瑢Α⑾虿蛔銥橥馊说酪病#ā短一ㄔ从洝罚恢档脤ν馊苏f啊。⑤表示動作行為發(fā)生的時間,在,當(dāng)為其來也,臣請縛一人過王而行。(《晏子使楚》)——當(dāng)他來的時候,請讓我綁著一個人從您面前走過。8.焉,yān(1)語氣助詞①常用在句末,根據(jù)情況可譯為“啊”“呢”“了”等,有時也可不譯可遠(yuǎn)觀而不可褻玩焉。(《愛蓮說》)——可以遠(yuǎn)看卻不能輕慢戲耍它啊。王若隱其無罪而就死地,則牛羊何擇焉?(《齊桓晉文之事》)——您如果可憐它毫無罪過就走向受死的地方,那么宰牛何宰羊又有什么區(qū)別呢?至丹以荊卿為計(jì),始速禍焉。(《六國論》)——到太子丹把荊軻刺秦王當(dāng)作辦法,才招致禍患了。②用于句中,表示停頓,不翻譯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師焉,或否焉。——不懂得句讀,不能解答疑難,有的從師學(xué)習(xí),有的就不從師學(xué)習(xí)。③用在形容詞或副詞后面表示狀態(tài),相當(dāng)于“然”盤盤焉,囷囷焉,蜂房水渦。(《阿房宮賦》)——那曲折盤結(jié)的,環(huán)繞回旋的,像蜂房,像水渦。(2)代詞①表第三人稱,他,他們;它,它們故為之說,以俟夫觀人風(fēng)者得焉。(《捕蛇者說》)——所以我寫了這篇說,用來等待那些考察民情的官吏看到它。②表疑問,哪里,什么,怎么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況且在哪里放置土石?(3)兼詞,可理解為“于是”,“是”代人、事或處所必死是間,余收爾骨焉。(《殽之戰(zhàn)》)——你們一定會死在這一帶,我在這里收拾你們的尸骨。
9.也,yě語氣助詞,經(jīng)常放在句末,表示各種語氣①表示判斷語氣不戰(zhàn)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謀攻》)——不用作戰(zhàn)就是對方軍隊(duì)屈服,這是高明中最高明的(策略)。②表示陳述或解釋語氣吾上恐負(fù)朝廷,下恐愧吾師也。(《左忠毅公逸事》)——我上惟恐辜負(fù)了朝廷,下恐怕對不起我的老師。③表示疑問語氣公子畏死邪?何泣也?(《信陵君竊符救趙》)——您怕死了嗎?為什么哭泣呢?④表示感嘆語氣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鄒忌諷齊王納諫》)——您漂亮極了,徐公哪里能比得上您呢!⑤用在句中,表示舒緩語氣是說也,人常疑之。(《石鐘山記》)——這種說法,人們常常懷疑它。
10.以,yǐ(1)介詞①表示動作行為直接涉及的對象,可譯為“把”秦亦不以城予趙,趙亦終不予秦璧。(《廉頗藺相如列傳》)——秦也不把城給趙國,趙也始終沒有把寶玉給秦國。②表示動作行為憑借的工具,可譯為“拿”“用”等必以長安君為質(zhì),兵乃出。(《觸龍說趙太后》)——一定要用長安君作人質(zhì),救兵才會派出。③表示動作行為憑借的身份,可譯為“憑借(用)……身份”于是辭相印不拜,以資政殿學(xué)士行。(《指南錄后序》)——于是辭去宰相的職務(wù),憑借資政殿學(xué)士的身份前往。④表示動作行為發(fā)生的原因,可譯為“因”“因?yàn)椤鼻乙砸昏抵誓鎻?qiáng)秦之歡,不可。(《廉頗藺相如列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