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高考安徽卷語文復習系列教案
46、猶若,意思是“仍舊”、“仍然”、“還是”如:法雖今而在,猶若不可法。47、于是。①由介詞加代詞構成的介賓結構,做狀語或補語,要根據上下文恰當譯出,如:于是(在這時)太子預求天下之利匕首;吾祖死于是(在這件事上);②虛化為連詞,表示因果承接。如:于是廢先王之道。48、有所、有以,表示“有……的”、“有用來……的”。如:臣乃得有以報太子。49、無所、無以:沒有什么用來……如:河曲智叟無以應。50、至于,①由動詞加介詞構成,做謂語,意思是“達到”、“到”如:行十日十夜而至于郢;②虛化為介詞,同“至”如:由堯舜至于湯,五百有余歲。③虛化為連詞,表示轉折,可不譯如:至于亞夫,可得而犯耶。51、之謂,由復指賓語的代詞加動詞構成的賓語前置,“之”虛化為提示賓語標志的結構助詞,多用來總括判斷。①后邊無賓語時是一般賓語前置,可譯為“說的就是……”如:夫子之謂也②后邊有賓語時是兼語式賓語前置,意思是“叫……為……”也可譯為“把……叫做……”這類的“之”也可視為主謂之間表示強調的助詞。如:如此之謂失其本心。推斷文言虛詞八法掌握常見的文言虛詞是閱讀淺易文言文的基礎。推斷文言虛詞用法在各種考試中經常出現,這也說明:推斷虛詞在具體語境中的用法和意義,是中學生必須具備的一項學習能力。由于在具體的使用中,虛詞的用法非常靈活而多變,因此理解起來困難較大。它不僅需要我們朗讀并背誦一定的文言文來形成語感,識記其基本用法來形成知識系統,還需要我們具備在具體情況下推斷其用法和意義的能力。下面介紹八種常用的推斷方法,供同學們學習和考試參考。 1.句意分析法 根據句子的大意推斷虛詞在文中的用法和意義,在學習和應試中常用。如“非挾太山以超北海之類也”,根據句意“不是挾帶著泰山來跨過北海這一類情況”,就可確定“以”是連詞“來”,表目的。又如“府吏聞此變,因求假暫歸”一句的“因”是什么詞,可以結合句子的意思“府吏聽說了這個變故,就暫時請假趕了回去”,確定“因”是連詞“于是,就”,表承接關系。
2. 上下文推斷法 根據上下文的意思來推斷,也是在總體把握文句意義的基礎上來確定某個詞的用法和意義。如“設九賓于廷,臣乃敢上壁”一句,這里的“乃”是副詞還是連詞呢?我們可以考查一下前文的意思:前文藺相如說和氏璧是天下共同稱頌的寶玉,趙王送璧時設九賓禮于庭,表示對大國的尊重,那么璧送來了,秦王也應對趙國表示尊重,“設九賓于廷”。這樣開來,藺相如提出的是一個必要條件,兩句間是“只有……才……”的關系,因此,“乃”是應解釋為“才”,表條件。
3. 代入篩選法 如果我們知道某個虛詞的基本用法和意義,在閱讀和解題時,就可將它的每個用法代入句子去理解,挑選其中講得通的一項,從而獲得正確的答案。如“慎勿為婦死,貴賤情何薄”,我們知道“何”的主要用法和義項有:①疑問代詞,譯為“什么”“哪里”“為什么”“怎么樣”等;②副詞,譯為“怎么能”“什么”“多么”等;③通“呵”,“喝問”;⑤復音虛詞“奈何”“何如”“何乃”“何其”等。一一代入進行理解和篩選,就不難確定副詞“多么”這個義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