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高考安徽卷語文復習系列教案
——孔子說,殘酷的政治壓迫比老虎還要兇猛。(9)介進動作行為的主動者,可譯為“被”故內惑于鄭袖,外欺于張儀。(《屈原列傳》)——所以在內被鄭袖迷惑,在外被張儀欺騙。(10)復音虛詞“于是”①放在句子開頭,表示前后句的承接或因果關系,和現代漢語的“于是”用法相同吳之民方痛心焉,于是乘其厲聲以呵,則噪而相逐。(《五人墓碑記》)——吳郡的百姓正在內心痛恨他,于是乘他厲聲呵斥的時候,就大聲呼喊著追逐他。②放在謂語之前或謂語之后,作狀語或補語,根據情況可譯為“在這時”“在這件事上”“對此”“從此”等于是秦王不懌,為一擊缶。(《廉頗藺相如列傳》)——在這種情況下,秦王才很不高興的為趙王敲了一下瓦盆。遂墨以葬文公,晉于是始墨。(《殽之戰》)——于是穿著黑色的衣服埋葬了文公。晉國從此才開始穿黑色的喪服。14.與,yǔ(1)介詞,介紹出動作行為涉及的對象,相當于“和”“同”“跟”等陳涉少時,嘗與人傭耕。(《陳涉世家》)——陳勝年輕的時候,曾經跟人一起受雇傭耕田。(2)連詞,連接詞與詞,或詞組與詞組,表示并列關系,可以為“和”獨卿與子敬與孤同耳。(《赤壁之戰》)——只有你和魯肅跟我的想法一樣。(3)通“歟”,語氣詞,可譯為“嗎”“吧”等。此時讀yú求,無乃爾是過與?(《季氏將伐顓臾》)——冉有,這恐怕是你的過錯吧?(4)動詞①給與我持……玉斗一雙,欲與亞父。(《鴻門宴》)——我拿了……一雙玉杯,想要送給亞父。②結交失其所與,不知。(《燭之武退秦師》)——失去所結交的同盟者,不明智。③贊同上官大夫見而欲奪之,屈原不與。(《屈原列傳》)——上官大夫見到了想要改動(其中的內容),屈原不同意。④參加,參與,此時讀yù蹇叔之子與師。(《殽之戰》)——蹇叔的兒子也參加在這支隊伍中。
15.哉,zāi語氣詞①表示反問語氣,相當于“嗎”“呢”人之立志,顧不如蜀鄙之僧哉?(《為學》)[來源:高考資源網]——人要是立下志向,難道還不如蜀地邊遠偏僻地方的和尚嗎?②表示感嘆語氣,相當于“啊”“呀”燕雀安知鴻鵠之志哉!(《陳涉世家》)——燕雀哪里懂得鴻鵠的志向啊!③表示疑問語氣,相當于“呢”“啊”予嘗求古仁人之心,或異二者之為,何哉?(《岳陽樓記》)——我曾經探求古時候高尚的人的思想感情,有的和這兩種表現不一樣,為什么呢?④表示祈使語氣,相當于“吧”“啊”為國者,無使為積威之所劫哉!(《六國論》)——治理國家的人,不要被敵人積累已久的威勢所脅迫啊!
16.則,zé(1)連詞①表示承接關系,可譯為“就”“便”“原來是”“已經是”等故木受繩則直,金就礪則利。(《勸學》)——所以木料用墨線量過就能使它更直,金屬的刀劍放在石頭上去磨,就能使它更鋒利。②表示假設關系,可譯為“如果”“那么”竭誠則吳越為一體,傲物則骨肉為行路。(《諫太宗十思疏》)——如果竭誠待人,那么即使吳越一樣的仇敵也能團結為一體;如果傲視他人,那么就算是至親骨肉也會成為陌生的路人。③表示并列關系,可譯為“就”位卑則足羞,官盛則近諛。(《師說》)——向比自己地位低的人學習,就值得羞恥;向比自己地位高的人學習,就近于諂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