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高考安徽卷語文復習系列教案
4. 交換理解法 如果給出兩個句子,讓我們判斷句中某個虛詞的用法是否相同,我們可以將其中能確定的一句中的虛詞用法和意義代入另一句來理解,看句子是否講得通,如果講得通,那用法和意義就是一樣的,如果講不通,意義和用法就不一樣。如判斷“與我銀,為君致閣職”“誰為大王為此計者”這兩句,我們知道第二句中的“為”是介詞“替”“給”,代入第一句理解:“給我銀子,我為你謀個內閣職務。”句子是通的,所以該處的“為”也作介詞“替”“給”講。
5. 結構推斷法 一是可以根據句子的對稱關系來推斷。文言句子講究整齊、對稱,抓住這點,我們可從一個詞的意義和用法推知相同位置的另外一個詞的意義和用法。如“木欣欣以向榮,泉涓涓而始流”,“而”是連詞表修飾關系的,那么“以”也該和它相同,作連詞表修飾關系。二是根據詞語在句子中所作的成份來推斷。不同的句子成份就決定了詞語的詞性和用法。如“縱其所如,或立于陂田”“盡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無悔矣,其孰能譏之乎”兩句,第一句的“其”在句中作主語,因此應該是代詞“它(指鶴)”;后一句的其不作句子成份,只表反問語氣,因此應該是副詞。
6. 成語聯想法 成語是人們長期以來習用的、簡潔精辟的固定詞組或短句,成語絕大多數都來源于古詩文,故此,其中許多虛詞語的含義與用法和文言文中的完全相同。根據這一特點,利用自己熟悉的成語來推斷文言虛詞的含義,也是一種行之有效的好辦法。如“急急乎唯進修是求”一句中“是”的意義和用法,就可根據我們熟悉的成語“惟命是從”“唯利是圖”來推斷,應該是助詞,賓語前置的標志。又人“其始相助,后必相惡”中的“相”,我們可以用成語“路見不平,拔刀相助”這一相同結構的成語來推斷,這里“相”是虛指代詞“他”,有的又稱他為特殊作用的副詞。
7. 標志確認法 有些虛詞是構成文言特殊句式的標志詞,抓住這些標志,我們就能迅速地確定虛詞的意義和用法了。如判斷句的標志“者”“也”“乃”等,被動句的標志“見”“于”“為所”等,賓語前置的標志“是”“之”等,其詞性和意義是確定的,只要判斷出是那種標志,就找到了它的用法和意義了。如“使小人在側,臣之罪也”中的“也”,只需抓住該句是“判斷句”這個標志,就能確定“也”是助詞,表判斷語氣。而“ 臣之壯也,猶不如人”中的“也”雖也是助詞,但不是判斷,只在句中起停頓的作用。
8. 句例推斷法 作為“常見虛詞”,它們在課文中必定多次出現過。如果平時熟讀課文,能夠記住大量包含“常見虛詞”的例句,閱讀和考試時就可用課文中結構相同的句子來推斷有關虛詞的含義了。如“朝野服焉,號為‘獨立使君’”的“焉”,我們就可以課文中結構相同的句例——“微波入焉”“ 觀人風者得焉”“從師而問焉”,得出此處的“焉”應該是代詞,意思是“他”。
文言詞義推斷的原則就是“文從字順”“合情合理”。以上介紹的八種推斷方法最好能綜合運用,這樣從不同的角度進行理解,準確性更大,正確率更高。
常見文言文固定格式79例一、 表示疑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