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高考安徽卷語文復習系列教案
④表示轉折關系,可譯為“可是”“卻”于其身也,則恥師焉。(《師說》)——對于自身,卻以從師學習為恥。(2)副詞,用在判斷句中,加強判斷語氣。可譯為“就是”此則岳陽樓之大觀也。(《岳陽樓記》)——這就是岳陽樓的宏偉景象。17.者,zhě助詞①附在別的詞或短語后面,組成名詞性短語,相當于“……的(人、事、情況)”將藏之于家,使來者讀之,悲予志焉。(《指南錄后序》)——打算把它保存在家里,讓后人讀到它,能同情我的心志。②放在一個詞或一組詞后面,起提頓作用大閹之亂,縉紳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幾人歟?(《五人墓碑記》)——大宦官魏忠賢作亂時,做官而又能不改變自己志向的,全國這么大,能有幾個人呢?③放在時間詞后面,起補足音節的作用今者項莊拔劍舞,其意常在沛公也。(《鴻門宴》)——現在項莊拔劍起舞,他的心思常常在沛公身上。④放在數詞后面,可譯為“個”“樣”此數者用兵之患也,而操皆冒行之。(《赤壁之戰》)——這幾樣都是用兵的大忌諱啊,曹操卻貿然地這樣做了。⑤放在主語之后,表示提頓或判斷,往往構成判斷句廉頗者,趙之良將也。(《廉頗藺相如列傳》)——廉頗,是趙國的優秀將領。⑥與“若”“似”“如”等詞語呼應,表示“像……的樣子”言之,貌若甚戚者。(《捕蛇者說》)——說這些話時,他的面容好像和悲傷的樣子。⑦放在后置的定語這后,相當于“的”求人可使報秦者,未得。(《廉頗藺相如列傳》)——尋找可以出使回復秦國的人,沒有找到。⑧放在陳述句末,表示陳述結束送之至湖口,因得觀所謂石鐘者。(《石鐘山記》)——(我)送他到湖口,因此能夠看到所說的石鐘山。
18.之,zhī(1)代詞①第三人稱代詞,一般作賓語。可代人,代事,代物我見相如,必辱之。(《廉頗藺相如列傳》)——我見到藺相如,一定要羞辱他。阿母得聞之,槌床便大怒。(《孔雀東南飛》)——母親聽到焦仲卿的話之后,就很生氣地拍打著胡床。以刀劈狼首,數刀斃之。(《狼》)——用刀砍狼的頭,幾刀就砍死了它。②指示代詞,表近指。可譯為“這”均之二策,寧許以負秦曲。(《廉頗藺相如列傳》)——衡量這兩種辦法,寧肯答應下來,讓秦承擔理虧(的責任)。③活用為第一人稱,相當于“我”鄙賤之人,不知將軍寬之至此也。(《廉頗藺相如列傳》)——(我詩歌)粗野卑賤的人,不知道您寬容我到了這樣的地步啊。(2)助詞①結構助詞,定語標志。相當于“的”小大之獄,雖不能察,必以情。(《曹劌論戰》)——大大小小的案件,雖然不能一一明察,也一定要按照人情裁斷。②結構助詞,補語的標志。相當于“得”以其求思之深而無不在也。(《游褒禪山記》)——因為他們探求思考得深入而且廣泛。③結構助詞,賓語前置的標志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師焉,或不焉。(《師說》)——不懂得斷句,不理解疑難問題,有的從師學習,有的卻不向老師學習。④結構助詞,定語后置的標志荊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勢耳。(《赤壁之戰》)——歸附曹操的荊州百姓,只不過是被武力所逼迫罷了。⑤放在主語謂語之間,取消句子獨立性師道之不傳也久矣。(《師說》)——從師的風尚不能流傳已經很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