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高考安徽卷語文復習系列教案
如:《鴻門宴》中“范增數目項王”中的“目”字,它前有狀語,后帶賓語,用如動詞,所以不能理解成名詞“眼睛”,應該理解為“用眼睛示意”。《促織》中“欲居之以為利,而高其直,亦無售者”中“高”字上帶賓語,用如動詞,聯系原文,可推斷為“抬高”。XX年試題13題“取樵炊灶”中的“樵”前跟動詞,因此應是名詞,譯為"柴薪"。7、代入檢驗法(即借助題干所給的義項推斷詞義)對于選擇、判斷類的詞語解釋題,最簡單的解題方法莫過于將所給的義項放入各自的具體語境中去貫通文義。如果解釋準確無誤即為正確答案。如:對下列各句中加點的詞語解釋正確的一項是( )a、專以射為戲,竟死。 竟死:竟然因此而死。b、廣之將兵,乏絕之處,見水。 將兵:將領和士兵。c、青欲上書報天子軍曲折。 曲折:指行軍的彎曲道路。d、廣結發與匈奴大小七十余戰。 結發:指剛成年的時候。解析:a項“竟然”表轉折,顯然不合文意,“竟”是完畢、終了的意思,“竟死”即一直到死的意思。《廉頗藺相如列傳》中學過“秦王竟酒,終不能加勝于趙”。“竟”即完畢的意思。b項“將兵”為動賓短語,與前后意思不合。c項“曲折”是說事情的復雜經過。d項中的“結發”在孔雀東南飛中學過“結發同枕席”的詩句,古時候人到了一定的年齡(男20歲,女15歲)才把頭發結起來,算是到了成年。五、常見錯誤 文言實詞翻譯時學生最主要的錯誤是不能分清古義和今義,以今義附會古義,這也是文言閱讀和翻譯的大忌。縱觀歷年高考設題情況,這也是實詞解釋或句子翻譯題迷惑性之所在。命題者也主要是從這方面來設題考查考生的。文言文虛詞高考專題復習教案:理解常見文言文虛詞的意義和用法【把脈高考】文言虛詞是指那些詞匯意義比較抽象,基本不能明確地表示意義,而只能組織實詞完成句子結構的詞。它是構成文言句子不可缺少的部分。“了解常見文言虛詞在文中的用法”主要包括三個方面的要素:一是這些文言虛詞的用法是中學生在古文學習中常見的,而不是生僻晦澀的;二是這些文言虛詞的用法是在上下文中表現出來的,而不是孤立存在的;三是對于這些文言虛詞用法的基本要求是了解,而不是識記。虛詞在文言文中雖然數量較少,但使用的頻率高,用法靈活,語法功能突出,因此也是學習難點之一。由于虛詞常常分屬于幾類詞性,故學習時首先要注意分清其詞性,然后弄清其意義和語法作用。XX年《考試說明》規定要掌握18個虛詞。我們可以把這些虛詞分為若干類來把握:以代詞為主的有“之、其”等,以副詞為主的有“既、但”等,以介詞為主的有“以、于”等,以連詞為主的有“而、則”等,以語氣詞為主的有“也、矣”等,另有兼詞“焉”等。只要有了誦讀的基礎,掌握虛詞應該比較容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