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點評:教學設計理論的新發展
3.以“學”為中心的ID方法與步驟
根據目前國外有關文獻資料和我們近年來在中小學進行試驗研究實踐,我們認為,以“學”為中心的教學設計方法與步驟應如下面所述:
(1) 教學目標分析
對整門課程及各教學單元進行教學目標分析,以確定當前所學知識的“主題”(即與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方法或基本過程有關的知識內容)。
在以教為中心的教學設計中,進行教學目標分析的目的是要從教學大綱所規定的總教學目標出發,逐步確定出各級子目標并畫出它們之間的形成關系圖。由形成關系圖即可進一步確定為達到規定的教學目標所需的教學內容和教學順序(知識點排列順序)。在以學為中心的教學設計中,進行教學設計的目的,如上所述,是為了確定當前所學知識的“主題”。由于主題包含在教學目標所需要的教學內容(即知識點)之中,通過教學目標分析得出總目標與子目標的形成關系圖,即意味著得到了為達到該教學目標所需的全部知識點,據此即可確定當前所學知識的主題。
常用的教學目標分析法有歸類分析法、層級分析法、信息加工分析法和解釋結構模型法(ISM分析法)等多種,詳細內容可參看一般的教學設計教材(如文獻[16])。
(2) 情境創設
創設與當前學習主題相關的、盡可能真實的情境。
建構主義認為,學習總是與一定的社會文化背景即“情境”相聯系的,在實際情境或通過多媒體創設的接近實際的情境下進行學習,可以利用生動、直觀的情境有效地激發聯想,喚醒長期記憶中有關的知識、經驗或表象,從而使學習者能利用自己原有認知結構中的有關知識與經驗去同化和索引當前學習到的新知識,賦予新知識以某種意義;如果原有知識與經驗不能同化新知識,則要引起“順應”過程,即對原有認知結構進行改造與重組。總之,通過“同化”與“順應”才能達到對新知識意義的建構。而同化與順應離不開原有認知結構中的知識、經驗與表象,情境創設則為提取長時記憶中的這些知識、經驗與表象創造了有利條件。在傳統的課堂講授中,由于不能提供實際情境所具有的生動性、豐富性,不能激發聯想,難以提取長時記憶中的有關內容,因而將使學習者對知識的意義建構發生困難。
情境創設應分兩種情況[15]:一種是學科內容有嚴謹結構的情況(數學、物理、化學等理科內容皆具有這種結構),這時要求創設有豐富資源的學習環境,其中應包含許多不同情境的應用實例和有關的信息資料、以便學習者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去主動發現、主動探索;另一種是學科內容不具有嚴謹結構的情況(語文、外語、歷史等文科內容一般具有這種結構),這時應創設接近真實情境的學習環境,在該環境下應能仿真實際情境,從而激發學者參與交互式學習的積極性,在這過程中去完成問題的理解、知識的應用和意義的建構。在這兩種環境中均應有自包含的“help”系統,以便為學習者在學習過程中隨時提供咨詢與幫助。
(3) 信息資源設計
信息資源的設計是指∶確定學習本主題所需信息資源的種類和每種資源在學習本主題過程中所起的作用。對于應從何處獲取有關的信息資源,如何去獲取以及如何有效地利用這些資源等問題,如果學生確實有困難,教師應給以適當的幫助。
近年來,教育技術領域的專家們在建構主義學習理論的指引下,進行了大量的研究與探索,力圖建立一套以“學”為中心的、能與建構主義學習環境相適應的全新教學設計理論模型。我們認為,這將是新一代即第三代的教學設計理論模型(ID3),其主要標志就是以建構主義作為其理論基礎。它與前兩代ID(即ID1和ID2)的主要區別在于:ID1和ID2的理論基礎涉及四個方面即:系統論、教學理論、學習理論和傳播理論,而ID3的理論基礎主要是系統論和建構主義理論。這是因為,建構主義本身既包含學習理論也包含教學理論;另外,由于建構主義強調,知識是通過學生主動建構意義來獲得,而不是通過教師向學生傳播信息來獲得(教師只對學生的意義建構過程起促進和幫助的作用),因此傳播理論在ID3中是否還能作為理論基礎值得商榷。
盡管ID3理論體系的建立是一項艱巨的任務,并非短期內能夠完成。但是其基本思想及主要原則已日漸明朗,并已開始實際應用于指導基于多媒體和Internet的建構主義學習環境的教學設計。綜觀近年來在國外主要教育技術刊物和國際會議上發表的多種建構主義學習環境,可以將其中使用的以“學”為中心的教學設計原則概括如下:
① 強調以學生為中心
明確“以學生為中心”,這一點對于教學設計有至關重要的指導意義,因為從“以學生為中心”出發還是從“以教師為中心”出發將得出兩種全然不同的設計結果。至于如何體現以學生為中心,建構主義認為可以從三個方面努力:
· 要在學習過程中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要能體現出學生的首創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