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點評:教學設計理論的新發展
表1、教學活動成分與學生能力對應表教學活動成分學生應達到的能力行為目標教學目標的闡述記憶事實
能回憶出事實
能寫出、能描繪、能指定、能選擇有關事實。
記憶概念能陳述定義
能寫出、能描述有關概念的定義。
記憶過程能陳述步驟
能作出流程圖、能列出過程的步驟、能對步驟排序。
記憶原理能說明關系
能用文字描述或用圖表、曲線表示有關原理中事物之間的關系。
運用概念能分析概念
能區別概念的本質屬性與非本質屬性。
運用過程能演示過程
能實際操作、演示該過程(包括測量、計算、繪圖等)。
運用原理能運用原理
能把所學原理應用于新情境,并能預測和解釋所得出的結果。
發現概念能發現概念間的關系
能對概念分類、并發現概念之間的各種關系(如上下位、類屬及并列等關系)。
發現過程能設計新過程
能設計、分析并驗證新過程。
發現原理能發現事物的性質規律
能通過分析、實驗、觀察、發現事物間的內在聯系及性質。
⒌ ID2的主要優點及缺陷
(1)ID2模型的主要優點及缺陷
以史密斯-雷根模型為代表的第二代教學設計與第一代相比已有很大改進,其中最突出的是:明確指出應進行三類教學策略的設計,并把重點放在教學組織策略上,而教學內容的組織和有關策略的制訂必須充分考慮學生原有的認知結構,這就與認知學習理論密切相關,所以史密斯-雷根模型在這方面的擴充(加上“學習者特征分析”模塊更多地考慮學生的認知特點)就使該模型的理論基礎由純粹行為主義的聯結學習理論發展為行為主義與認知主義相結合的“聯結-認知”學習理論。由于教學組織策略可進一步分成“宏策略”和“微策略”兩類,這兩類策略目前均有較成熟的理論研究成果(ET和CDT)可直接引用,這就為以史密斯-雷根模型為代表的ID2的推廣應用創造了條件。可見,理論基礎較牢固是ID2的主要優點。
如前所述,現代教學系統由教師、學生、教學內容和教學媒體等四個要素組成,教學系統的運動變化即表現為教學活動進程(簡稱“教學過程”)。由于教學系統的四要素在教學過程中不是彼此孤立、互不相關地組合在一起,而是通過相互聯系、相互作用形成一個有機的整體。既是有機的整體就必定具有穩定的結構形式。由于這種結構形式是教學活動進程中表現出來的,所以它必然要受一定的教育思想、教學理論和學習理論的指導,要受一定環境的制約。鑒于教學活動進程的穩定結構形式在教學設計中有至關重要的意義,我們必須對它給出明確的定義,并把它稱為“教學模式”。即:
“教學模式是指在一定的教育思想、教學理論和學習理論指導下的、在某種環境中展開的教學活動進程的穩定結構形式。”
了解我們定義的教學模式的含義以后,就不難明白它在教學設計中具有何等重要的意義--教學設計是指對教學系統進行設計,而教學系統總是處于運動變化之中,其表現形式即是教學活動進程。教學設計必須最終落實到對教學活動進程的設計,即“教學模式”設計。這一點恰恰被ID2(也被ID1)忘記了,換句話說,迄今為止,所有教學設計都忽略了這一點,而這恰恰是教學設計中最為重要、最為關鍵的一點。所以這是ID2(也包括ID1)存在的最大缺陷。正是這個缺陷使得多年來教學設計理論往往停留在大學的課堂或實驗室中,而未能真正傳播到各級各類學校(尤其是中小學)中去,成為廣大教師提高教學質量與效率的有效工具--因為它不能真正解決廣大教師最為關心的對教學活動進程進行設計、控制與優化的問題。
(2)教學模式的基本特性按照上述方式定義的教學模式具有下列五種特性:
①依附性--它強烈地依附與教育思想、教學理論和學習理論,換句話說,用不同的教育思想、教學理論和學習理論指導就必然形成不同的教學模式。策略與方法對于思想、理論沒有這種依附性,同一種教學策略、教學方法可以在不同的教育思想、教學理論和學習理論指導下的不同教學活動中采用。這種對理論的依附性是區別教學模式與教學策略、教學方法的最本質特性。
②動態性--教學模式是“教學活動進程”的穩定結構形式,這里強調的是“進程”,即必須是在教學活動進程中表現出來的穩定結構形式才是我們所說的教學模式,脫離“進程”即無所謂教學模式,因而具有動態性。而策略與方法就是不在教學活動進程中也能表現出來,例如教學內容的組織策略與組織方法以及教學資源的管理策略與管理方法,就完全可以脫離教學進程而獨立存在。換句話說,教學策略與方法在很多情況下是靜態而不是動態的。這是區別教學模式與教學策略、方法的又一本質特性。
③系統性--教學模式是由教學系統的四要素(教師、學生、教材、媒體)在教學活動進程中相互聯系、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穩定結構形式,離開教學系統的四個要素(哪怕是只缺少其中的一個或兩個要素)就不可能具有這種結構形式。所以教學模式是教學系統整體性能的體現,而不是系統局部性能的體現,更不是其中某個要素的個別特性或某幾個要素的若干種特性的體現。教學策略與方法則可以只與其中的一、兩個要素相聯系,而不必同時與四個要素相關聯。所以,與教學系統的整體性能相聯系,這是區別教學模式與教學策略、方法的第三個本質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