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點評:教學設計理論的新發展
下面再看孔子的啟發式教學。他只有八個字:“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論語· 述而》)。按宋代朱熹的解釋:“憤者,心求通而未得之意;悱者,口欲言而未能之貌;啟,謂開其意;發,謂達其辭。”[19]可見,“憤”就是學生對某一問題正在積極思考,急于解決而又尚未搞通時的矛盾心理狀態。這時教師應對學生思考問題的方法適時給以指導,以幫助學生開啟思路,這就是“啟”。“悱”是學生對某一問題已經有一段時間的思考,但尚未考慮成熟,處于想說又難以表達的另一種矛盾心理狀態。這時教師應幫助學生明確思路,弄清事物的本質屬性,然后用比較準確的語言表達出來,這就是“發”。孔子的啟發式教學雖然只有八個字,但它不僅生動地表現出孔子進行啟發式教學的完整過程,而且還深刻地揭示出學習過程中遇到疑難問題時將會順序出現兩種矛盾的心理狀態,或者說兩種不同的思維矛盾,以及這兩種矛盾的正確處理方法。和蘇格拉底對話法相比較,二者的共同之處是:彼此都十分重視學生思維過程中的矛盾,但是兩者處理思維矛盾的方法則完全不同:蘇格拉底是通過教師連續不斷的提問迫使學生陷入自相矛盾狀態,從而把學生的認識逐步引向深入,使問題最終得到解決。孔子則是由教師或學生自己提出問題,由學生自己去思考,等到學生處于“憤”的心理狀態,即遇到思維過程中的第一種矛盾而又無法解決時,教師才去點撥一下。然后又讓學生自己繼續去認真思考,等到學生進入“悱”的心理狀態,即遇到思維過程中的第二種矛盾且無法解決時,教師又再點撥一下,從而使學生柳暗花明,豁然開朗。
由以上分析可見,蘇格拉底的對話法實際上是以教師為中心,學生完全被教師牽著鼻子走,這種啟發式雖然也能使學生印象深刻,但是由于學生的主動性發揮不夠,對于較復雜問題的理解,即涉及高級認知能力的場合,恐怕對問題難以理解得很深入。而孔子的啟發式則是以學生為中心,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自始至終處于主動地位,讓學生主動提出問題、思考問題,讓學生主動去發現、去探索,從中找出解決問題的方法教師只是從旁邊加以點撥,起指導和促進作用。兩相比較,不難看出,盡管兩種啟發式在教學中都很有效,都能促進學生的思維,但是顯然孔子的啟發式有更深刻的認知心理學基礎,更能發揮學生的主動性和首創精神,更有利于對知識意義的主動建構,因而在自主學習事跡中我們應當采用的是孔子的啟發式方法而不是蘇格拉底的對話法。
再以實現自我反饋為例,在我們自己的教改試驗的研究中也不乏成功的經驗。在小學語文識字教學中,歷來有200多個疑難漢字。這些漢字或者是因筆畫相似容易混淆或者是因筆畫繁多難以記憶,造成難寫、難記、難認。不少語文教師反映,對這類疑難字是一個學期中通過課堂講解或是批改作業往往糾正過五、六次,到了期末考試總還有15%到20%的學生會寫錯這類疑難字。為了解決這個教學難點,我們在教改試驗中設計了讓學生通過計算機實現自我反饋的自主學習方式。在老師講解完疑難漢字的讀音、筆畫及字義以后,不僅讓學生在田字格上寫出來,還要讓學生立即用認知碼把這個字輸入到計算機中去。由于認知碼對漢字的拆分符合語言文字規范和識字教學規律,如果學生對疑難漢字的字形或筆畫辨認有誤,則屏幕上不能正確顯示該生當前輸入的漢字(沒有顯示或是顯示出別的漢字),這就等于給學生一個反饋信息:“你對該漢字的辨認有誤,請仔細觀察該字的字形及筆畫”學生得到這個反饋以后,必定會認真考慮:為什么別人輸入的對,而我輸入的錯了?從而去主動檢查和發現自己的錯誤,然后加以糾正并重新輸入,直至得到正確的顯示為止。這個過程完全由學生自己主動進行,無須教師介入。通過幾百所試驗校的實踐證明,運用這種自主學習方式到期末測試,幾乎百分之百的學生都能正確掌握上面所說的這類疑難字。為什么用傳統教學方法,老師講解(或批改糾正)五、六次仍有不少學生掌握不了,而用新方法教學,無須教師多費口舌去糾正,幾乎所有學生都能很快學會呢?其根本原因就在于,前者采用的是傳統的以教師為中心的灌輸式教學,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是被動的。而后者則采用能實現自我反饋的自主學習方式,由學生自己去發現錯誤,改正錯誤,在這過程中學生完全處于主動的地位。
至于知識外化(在不同情境下應用所學知識)方面的自主學習范例,在我們的教改實踐中更是不可勝數,這里就不一一列舉了。
(5) 協作學習環境設計
在個人自主學習的基礎上開展小組討論、協商,以進一步完善和深化對主題的意義建構。整個協作學習過程均由教師組織引導,討論的問題皆由教師提出。協作學習環境的設計通常有兩種不同情況:一是學習的主題事先已知;二是學習主題事先未知。多數的協作學習是屬于第一種情況,但是第二種情況在教改實踐中也會經常遇到。例如中小學的語文課上,在多媒體網絡教學環境下,讓學生當堂進行看圖作文或命題作文,然后在課堂的后半段利用多媒體教室網絡進行全班性的評議交流就屬于這種情況。因為這種情況下,事先只確定了一個目標--通過集體的評議交流來促進全班的作文學習,而具體的評議內容在事先并不清楚。對于第一種情況,協作學習環境的設計應包括以下內容: